在我以前看来,演讲,就跟耍杂技一样,要有满腔热血,再一套花拳绣腿引得观众喝彩连连,那便是演讲的目标所在,所以,语言要炫,眼神要稳,强调要足,文采要美,一招一式必须华丽,那才符合表演讲述的精髓。
直到一本书把我从那个自嗨的世界给拉了出来,这本书就是TED掌门人克里斯·安德森所写的《演讲的力量》。
一、不愉快的阅读经历
读这本书的过程并不愉快,首先我不是一个喜欢读工具书的人,感性思维的过于旺盛导致我长期浸染在散文、小说和杂文的世界里不可自拔,而《演讲》一书却是一本逻辑严密、层次分明,实用性很强的演讲工具书。其次,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于长久处在错误演讲观中的我来说,《演讲》一书又恰好是一面明镜,照出了我曾经浓妆艳抹自恋异常实际却矫揉造作的脸。
这本书告诉我:“在公共演讲中,唯一真正重要的不是自信,不是舞台展示,也不是流利的语言,而是有价值的思想”。这段话,也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如何让你这个有价值的思想,让人听到。
这也是这本书的整体内容设计上偏重讲前准备的一个重要原因,全书主体内容分四章(除去最后一章为“反思”),讲前准备占据三章,分别为演讲基础、演讲工具和准备过程,而前两章,更是用占据全书近一半的篇幅阐述了有关演讲中最重要的几大部分,技巧、主线、与观众的联系、叙述方法、概念解释、推理说服和惊喜展示等,对于一个初涉演讲的菜鸟来说,这本书犹如一本个性十足的百科全书和勘误表,用更通俗的角度来说,更像是一本专业精美的菜谱,照着他的脉络和步骤,即使你十指从未沾过阳春水,也能烧出一道还算不错的菜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对我而言,最常遇见的演讲时长,大约在十分钟以内,在第四章“演讲的主线”中,作者引用过一段伍德罗威尔逊总统的讲话:“如果是一个十分钟的演讲,那我需要两周的时间准备;如果是半个小时的演讲,那我需要一周的时间准备,如果我能讲多长时间就讲多长时间,那我就不需要任何准备,马上就可以开始”
这几乎颠覆了我的理念,时间越短,准备的时间竟然越长。这也揭露了我以往演讲的最重要的一个错误,没有主线,想哪儿讲哪儿,华而不实让人费解。
照着我已知的错误观念再去读,这本书渐渐变得易读起来,前两个章节读完,忽然想起说书营赵冰老师曾说过的一段话:“曾经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第二个阶段,你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但到了最后,你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便是走出自己舒适区去学习的一个必经阶段。现在的我,料想应是处在了第二阶段,原本写稿如飞的我,现在写起讲书和演讲稿来,却时常陷入苦思,对我而言,最为重要的前两章需要我反复研读,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持续深思,对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来说,如何提炼并有效传达出你自己最有价值的思想,胜过一切排比比喻和感慨抒情。
而在第五章中,作者用一个简短有力的标题解答了我的困惑:“联系,与观众建立起信任的纽带”
三、听众至上
是的,一切,都要以听众为中心。
你的思想向谁传播,怎样传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听众,这便是之前一直陷于自嗨的我最为忽略的一点,时常一稿多用不分听众。
围绕这个核心,书中的好多理念便有根可循:确定主线和结构是让讲述更清晰,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演讲风格才能使你更放松自如,运用好的故事开头以及有力的演讲结尾才能使演讲更加饱满和深入人心,你的演讲技巧,你的舞台展示等等,都是在传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我,是在用我的思想,与听众互动联系,就如同书中所说,好比与听众一起完成一趟有趣美丽的旅程,而你,就是带路人。
克里斯·安德森在书的最后写到:“这里有一页打开的书,有一个空旷的舞台,等待你的到来”,这个聪明的人,用一种看似结束实则为开始的语气,试图邀请你前往演讲的世界。
但这本书,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