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倒数第一的身份被院校录取
说来也是非常幸运,我以我省提档线的分数进入了我的第二志愿大学,换句话说我是我大学在我省招收学生中的倒数第一(并列)。
当我的高考分数出来后,便去浏览了我的排名能去的几所大学,无一例外,都是我高中从未宣传或是介绍过的。绝望的我便丧失了对大学的兴趣,甚至一度想去衡水复读,刚好那年我的分数比衡水复读免学费的线高了1分,自己也在数个夜晚思考自己的未来。后在父母的鼓励下,还是浏览了几所学校的官网,当我看到某学校宿舍4人间+独立卫浴时,突然内心升腾出一种感觉,我一定会去那里。结果便是如此。
有意思的是,在三年后参加推免夏令营时,我仍然特别关注的一点就是目标院校的住宿情况,甚至比专业的排名都要关注。在港中深夏令营,我不断向一个教授询问有关生活环境的问题,场面一度很是尴尬。最后确定的院校也是因为其新盖了几栋大楼,生活环境较为优越,这特别吸引了我。
意向学校选好了几所,专业呢,我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不学会死的,便是按着该学校的专业排名,由高到低分别选择。我现在就读的专业就是看了百度百科,觉得好像能理解,似乎有意思,便把它放在了第四志愿,于是就录取了。
现在来看,当时的自己就是个小白,在不了解一切的情况下,盲目参考家长意见和百度百科的信息,冒着极大风险完成了志愿填报。
后来我回高中宣讲的时候就一直给学弟学妹们强调,一定一定一定要去主动联系在意向院校就读的学长学姐,问问他们真实的学习生活感受,哪怕掏点钱请人家吃顿饭,也要厚着脸皮冲上去问,第一手的信息真的是太重要了。如果不认识学长学姐,就找自己的高中班主任、任课老师,他们的历届学生中一定有你的目标院校的,哪怕是已经毕业了的,也比自己听信老一辈的意见(他们的信息多是落伍且片面的)或是百度百科(太笼统)甚至是“盲选”(当时的我)要强得多。后来,在经历了很多很多事情后,我才领悟到了大学的第一个定理——信息是第一生产力。
你知不知道某个信息,或是你比别人早知道某个信息,天差地别。
大学生涯,从录取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果不其然,最终被我的心动院校录取了,比较幸运,专业也不是太差。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便将里面的所有材料详细读了一遍,并通过学长学姐进入了我们高中在大学建立的校友群。
特别的,我注意到入学手册上写明的XX学院申请事项,该学院独立于其他学院,申请制,入学时才可以申请,个别专业面向全校招收学生,我便在暑假下定决心,打算通过申请这个学院“翻身”。
当时我已在高考后参加了某补习班的讲座,补习班的头头人称“光哥”已经给我介绍了未来大学的几种出路,企业就业、考公务员、国内读研和出国深造等。不甘心且有着强烈“名校情结”的我已下定决心,在我的学生生涯,必须必须有在名校学习的经历,为此我可以不计一切代价。
于是乎,在高考后的暑假里,带着失意与偏执,我开启了自己的“翻身”之旅,当时流行李玉刚先生的《刚好遇见你》,便把自己的口号设置为“只为更好的自己”,一方面通过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学习录取专业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去健身房努力锻炼身体,将高考后的失意发泄在汗水中,另一方面坚持写日记,记录每天的事情,每年一本,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我也成功在群中联系到了当时在XX学院就读的张学长,根据他的指示,将群文件中历年的入学英语分级的试卷打印下来,大概十来套,不断背单词,刷题。也将自己初步写好的申请表,个人陈述交给他审阅修改。张学长在从未见过我的情况下,帮我修改,给我讲面试经验,不断提建议,尽力帮助我去打这场“翻身仗”。入学后,张学长也成为了我最亲近的几位学姐学长之一。
再后来,便是我和父母登上了前往大学的火车,开启了支援我国大西南建设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