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学到知识还能记住会使用,学习永远都不觉得满足,教会人不期待得到回报,做到这些对于我来说没什么困难。
听完孔子对自己教和学的评价,是不是觉得很凡尔赛。
看完了一本书、学习到了一个新知识、与别人沟通有启发,孔子都能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装进心理,还能识别他们拿出来实践,发挥作用。我们很多人看完、学完、说完很容易就抛诸脑后,即使勉强记住了,也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在工作生活中,主要因为没有与解决自身问题挂钩,没有记住运用的紧迫感。还是印证了《论语》开篇那句话“学而时习之”,学了还不够,还要实践,知识才是自己的。
在孔子看来,学和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恒心和毅力。学习和教育有三个层面。
❣️第一层就是“一学就厌,一诲就倦”。学的东西特别多,知识堆在大脑里无法消化,人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如同急性子的子路“唯恐有闻”,他听到孔子讲一个道理就要离开,不能再听第二个,担心太多的道理他没办法吸收。教育他人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短期内成效不显著,或者对方无法理解就更令人生气。就像父母教育孩子,苦口婆心,孩子不但不听还反着来;就像老板管理下属,胡萝卜加大棒都用了,员工还是缺乏积极主动。这种人需要“及时满足”,当下没有好的回报、没有及时的反馈,马上就缺乏动力,失去耐心而放弃。
❣️第二层是“学而后厌、诲人后倦”。这个层次的人懂的“延迟满足”,他知道复利的力量,知道好的东西值得等待。他们会启动自己的意志力来克服人性的弱点,坚持做有益的事情。比如为了减肥坚持健身、为了考证努力学习、为了出人头地韬光养晦默默耕耘。比起“及时满足”的人,“延迟满足”成功的几率要高的多。但处在这个层次的人不是很稳定,但凡要长期靠意志力来维持的事情都很难长久,因为意志力是最不可靠的,是非常耗能的,人类生存的原则就是节能,所以这类人思维如果不升级到第三个层面就很有可能掉回第一个层面,所以减肥有一定效果后遇到瓶颈放弃而复胖的人很多,考到了一些证书觉得生活没什么太明显改善而放弃学习的人很多,本想厚积薄发怎奈耐不住孤独寂寞倒在黎明前的人也很多。
❣️第三层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相较于前两个层面,第三层面的学和教不是为了得到及时或者延时的回馈,而是享受教和学本身的快乐。这个层面是最高级的,他的满足感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期待外界满足是永无止尽的,但是内心的满足是自己随时可以给予的。
孔子不是忍耐着去学、去教,学和教本身就是他的目的,在过程中他就一直在实现目标,内心一直是充盈满足的,所以他能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和教育而不是为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能体会到过程中的乐趣,这么想终身学习就不会觉得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