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祎祺(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9445866/
人性善恶各有不同,看似个性化的东西,只跟个人的经历有关,然而却也受时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本《清明上河图密码5》就将北宋末期社会的诟病,反映在了鲜活的人物上。
初看到书名,最先想到的是《达芬奇密码》,都是与名画有关的谜团。这本《清明上河图密码5》从一幅《清明上河图》名画作品上的人物场景展开联想,围绕王世宗孙王小槐被杀一案探究真相,步步展开,一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最后整幅画作尽收眼底。
《清明上河图密码》系列作者冶文彪,偶游开封时开始沉迷《清明上河图》,历经五年构思,五年创作,十年磨一剑,完成了这部《清明上河图密码》,使得《清明上河图》画作中824个人物逐一复活。《清明上河图密码5》除引子和尾声,借由易经八卦,共分风、雷、山、水、火、泽、天、地八篇,每篇分八章,成八八六十四卦。每章以一个人物展开,后一个章节的人物都是由前一章节引出,环环相扣。每章以王小槐被害和相绝陆青对该章人物交代的一句话串联起来,形成了独立统一的整体,并为结尾精心设下的迷局做了铺垫。
· 从每章的故事细节,看出每个人物人性中的善与恶。
王小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幼年丧父,鬼灵精怪,调皮捣蛋,四处树敌,一夜之间有八拨人来杀害他,而对他起了杀念的更是不止这些。这些起了杀念的人里,有的斤斤计较,有的睚眦必报,但是也有的老实本分,或是诗书礼仪,甚至德高望重。这些人,无论哪种人,最终都被这个几岁的顽童激起了内心隐匿的恶念,或诅咒,或借刀杀人,或寻找帮凶,去杀害一个幼童。
《清明上河图密码5》中设下全局的人物相绝陆青,可以看透每个人的本性,并以一句话总结恶念产生的源头。这个源头,包含了无奈、隐忍、对现实的屈服。当恶念被激起时,理智就无从说起了;当恶果产生时,内心却又隐隐不安。每个人的悲哀看似各不相同,但却又不是偶然的,这种必然使大结局得以呈现,这种必然也是和当时社会现状所分不开的。
· 探究人性善恶的根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诟病。
从历史的角度讲,看完这本书,让我不由想起了《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四海升平,实际上明代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尽头。当时宦官奸臣当道,即使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试图改革变法,但终不能改变一个王朝的结束。《清明上河图》绘制的年代也是北宋末期,同样宦官当道,为一己之私,为所欲为。
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括田令,括田令在当时不仅让宦官杨戬发了一笔横财,还创造了政绩。而括田令带给百姓的则是民不聊生,这使得一些人开始起义抗争。《清明上河图》一幅繁荣景象,其实却暗藏着当时当权者对百姓的压榨,对利益的争斗,这些,都被作者写进了画中人物的身上。百姓想尽办法为生存谋出路,甚至丢掉忠义廉耻,最终毁在了内心隐藏的被不断放大的恶上面。北宋灭亡虽说是因为金兵入侵,可是社会的诟病才是根本的原因。
这些诟病,是隐藏在《清明上河图》画作,或者当时社会繁荣景象之下的;不聚焦到某个人,不去看人物的经历,不去探究人性恶的根源,是无法呈现出来的。这大概也是《清明上河图密码5》所要揭示的。
然而,每个章节的故事展开模式如出一辙:围绕人物展开,介绍人物背景,与王小槐的关系,如何结怨,如何报复。人物个性鲜明,事件的前因后果合情入理,章节之间的环环相扣也是设计的非常巧妙。但几个、十几个人物看下来,就会忍不住往后翻,最后大结局虽然让人觉得迷雾散去,真相大白,但还是会感觉前面的章节有点套路的痕迹。
尽管如此,《清明上河图密码5》依然值得细细读来,跟随作者穿越到北宋的寻常百姓家,来到鲜活的人物身边,去体会平常百姓的疾苦,品味书中揭示的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当时社会的盛与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