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笔记34:桓公十二年

//桓公十二年,周桓王二十年,前700年

人名:鲁桓公,杞靖公(姒姓,谥靖,杞武公之子,桓九年立,在位二十三年),莒子,陈厉公(陈侯跃),郑厉公(郑伯突),卫宣公(卫侯晋),屈瑕(楚国大夫,任为莫敖)

地名:曲池(鲁地),杞国,莒国,南燕国,谷丘(宋地,今河南商丘附近),虚(宋地),龟(宋地,今河南睢县),武父(郑地),卫国,宋国,郑国,句渎之丘(句ɡōu渎dòu,即谷丘),楚国,绞国

官名:莫敖

国际局势:
1楚武王称王,逐步扩张
2小霸郑庄公卒,郑国进入内乱
3鲁桓公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

///
1鲁桓公忙于调停宋郑纠纷:鲁桓公今年继续很忙。继去年三次会盟宋庄公,今年又与宋国会盟三次,可谓积极投入对宋国和郑国的劝和。可惜,宋庄公多次会盟多次毁约,不给鲁桓公面子,桓公遂与郑国会盟,讨伐言而无信的宋国。好消息是,桓公成功斡旋了杞国和莒国两个小兄弟之间的矛盾,还是挣得了一些颜面。鲁桓公如此积极的致力于各种会盟,显然是想在小霸郑国新乱之时为自己赢得政治资本,为称霸做准备。不过,做一个有威信负责任的大国并不容易。另,宋郑这对冤家自桓公二年宋公子冯回国继君位之后消停了十年,去年又因为郑厉公继位后没有兑现当初回国时承诺给宋国的好处费(见桓公十一年“宋国亦执厉公而求赂焉”)而再次对峙。[传]之君子说得真好,有了信用那里还需要结盟!没有信义的结盟,势必各怀鬼胎,今日合明日离,多是利益之交,反而滋长离乱。
【辞平:谢绝讲和】
苟信不继,盟无益也。】
【《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
【隐四年莒伐杞,此后一直不和。本年鲁桓公从中调停,使杞、莒二国和解。】
【李廉《春秋会通》评宋之战:宋庄本以赂鲁郑得立,今责赂于郑,是以己之前日望郑。《春秋》书郜鼎之取,以见宋、鲁、郑之交以赂合。书宋之战,以见宋、鲁、郑之交以赂离。】
【顾栋高评宋之战:是时宋郑息兵已十年,至是以多责赂之故,郑突遂背恩而结鲁以伐宋,足见宋庄之无耻,而郑突之无恩也。】

2楚屈瑕用计玩转绞国:屈瑕屯兵绞国南门,而故意放出砍柴人让绞国人抓住。绞国人认为楚军不过如此而掉以轻心,第二天倾巢出动上山抓楚国的砍柴人。而楚军早已算好绞人返回必经山下和北门,所以事先做好埋伏,在绞人返回的路上大败之。屈瑕对绞人的心智有完全的把握,简直是降维打击。
【小而轻,轻则寡谋】
【城下之盟:打到城下并在武力威慑下签订的盟约,对被迫的一方,是非常耻辱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