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写作?
以下是我的答案和反思
写作是自我完善之路。通过不断的把这些观点和自己的工作生活融合起来,通过文字系统地串联起来。可能工作和生活中还未完全做到,但是一遍遍的写,一次次的整理和输出,就会越来越接近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你知道么,语言和环境会反向的塑造我们自己,慢慢地写得多了就真的成了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这就是自证预言。
写作是我的进化之路,是最方便最初阶的进化之路。把自己的观点系统地整理输出出来,讲明白讲清楚,让其他人受益,影响到其他人,成就其他人,反过来也会促进我自己变得更好。
写作也是一条对普罗大众非常低门槛的完善、进化、逆袭之路。写作就是把网状的思考,做成树状结构,然后用线性的语言来表达。写作本身就是锻炼自己逻辑思维,迫使自己不断输出,构建自身品牌的利器。
为什么要去写作呢?
因为想要成为更有逻辑更加理性地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不被大多数情绪干扰并能做出正确地结论。但我现在不是。虽然看了很多书也似乎做了很多的思考,我已然【懂得】了很多方法,现在就是要自己去践行。
大部分自己认同的观点或者已知的常识,并不能真正做到。“知道”但“做不到”,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没过好自己的人生。这也是大多数人普遍的状况。这说明自己的思考逻辑还是有缺陷的,有很多盲区还没有想透。就像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课感觉很简单,但是真的做题的时候往往会发现自己还是不会做。
因此我决定去写。
最开始写只是为了记录,记录自己的每天的工作,收获和不如意的地方,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记录自己的规划和打算,便于日后自己的回顾和反思。
这些文字的形式有些是日志,有些是周报,有些是月度规划和年终复盘。
当然,这些文字都是写给自己的,一些呐呐自语,发泄着自己的情绪,袒露着自己的野心。
这些文章(权且算作是吧)根本不算写作,因为唯一的读者——我自己,写完也很少再去看。
因为这些文字只是纯粹的记录了我漫无天际的观点、想法、意见和情绪,没有写出当初具体发生的事情,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会想起当时的背景以及具体指代的内容。
其实也很容易想象,因为读者只是自己,因为具体的事情当时自己亲身经历了,所以默认不需要写;具体过程自己亲身体体会了,因而论证便显得似乎有些多余了。
看似很对,在过往的几年我也记录了大几万的计划、复盘和反思,都不是一篇及格的文章。
这些有用么?肯定有,至少让我养成了反思和记录的习惯。现在动辄就能写出好几千字,绝大多数来源于往日这些记录和练习的功劳。
但写作不应该止于简简单单的记录。
文章的呈现无非就是作者来阐述一个论点,为了让大家信服,因而有逻辑的组织论据去支撑论点。
那什么是好的文章呢,就是不仅仅是让大家看了之后信服,而且更愿意看,看的开心和津津有味,最好看完记忆深刻并且乐意宣传和传播。那就需要组织的事实和读者之间有联系,没有陌生感,甚至有趣有料,接地气。
但文章的核心是什么呢?是观点么?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观点可能大家都不一样,有对有错,但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是你对观点的论证过程。你是如何思考的进而得出这个观点的,这个思考过程很有借鉴意义。
我一直认为文字应该是严肃的,严肃在于,作者要对写出的每一个字负责。
好的文章是应该要禁得住时间的考验,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所谓的热点和阅读浏览量炮制出来消费大众的时间的水文。
反过来,好的作品应该能够代表作者的品性。透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
自己目前还没有做到,还差的远。
主要在于:
1、自己的文章还处于输出自己观点的阶段,对于文章需要的论据也只是用自己的经历补充,还没有开始考虑整体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2、论据更多是个人的,小众的,缺乏足够翔实有效,有说服力的论据。在行文的时候自我能够明显感觉到,文章写到这里应该举个例子了,但是苦于肚子里面没有现货,又急于发表,因此就放弃了找寻,于是就用一笔带过了;
3、文字缺乏逻辑性和美感,文章出现了大量的口语化文字和表述。甚至没有考虑分行和断句,甚至还有很多读不通的,错别字等低级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写作完成以后自己看也不看的发表,就像孩子交作业似的迫不及待样子。话说回来如果写的文章自己都不愿意看的话,文章真的对别人有价值么?意义在哪里呢?;
4、为了外界的目标,可能促使自己很快的写出文章然后完成任务。这种内容真的有价值和有意义么?未必,无非就是为了外界的奖励罢了。
以上的四条有一些是我早已经知道的,当时的战略就是先放弃质量,通过数量的积累让自己养成习惯,然后不断精进。
但是我已经通过这几年自我的记录有对文字记录的习惯和感觉了。
现阶段更重要的是,把这些观点系统的输出,能完整的展现自己的观点,做到让别人看后能够理解和认同思考思路,再继续钻研技法,让更多人愿意看,愿意分享。
自己写作核心目的既然是建立个人品牌,通过写作迫使自己更加系统的思考和完善,那就努力写出好文章,对得住自己的读者。
不要因为走得远而忘记为何出发。
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