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直解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直解】徐爱因为未能领会先生“知行合一”的教诲,就和宗贤、惟贤反复讨论,却仍然未能明白,因此来请教先生。先生说:“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徐爱说:“如今每个人都知道应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然而却没有做到。如此看来,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 。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直解】先生说:“这是因为心已经被私欲阻隔,已经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没有知而不行的情况。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之理,正是要恢复人心之本体。不是让人由着自己的习气行事就算了。因此《大学》指出一个真知真行的例子给人看,‘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看见好色属于知,喜好好色属于行。当人看见那好色的时候,已经喜好好色了。不是看见之后有专门立个心思要去喜好。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当人闻到那恶臭的时候,已厌恶恶臭了。不是闻到之后专门立个心思去厌恶。如果是鼻塞之人,即使看见恶臭在眼前,鼻子闻不到,就也不会怎么厌恶,因为他没有知道臭。就好比说,一个人知孝、知悌,必然是他已经行孝、行悌,才可以说他知孝、知悌。难不成只是知道说一些孝悌的话,就可以称他知孝悌吗?又好比知痛,必然是已经感觉的痛了才知痛;知寒,必然是已经感觉到寒冷了;知饥,必然是感觉到饥饿了。知行如何分得开呢?这便是知行的本体,是不曾被私意阻隔的。圣人教化人,必然是这样的,才可以说是知。不然的话,只是不曾知。这是何等何等紧切扎实的功夫,如今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件事,有什么意义?我要说成一个,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明白圣人立言的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的概念,又有什么用呢?”
爱曰:“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便说一个,亦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
【直解】徐爱说:“古人分开说知行两个概念,也是要人能明白知和行的本意,一方面做知的功夫,一方面做行的功夫,然后用功就有了入手处。”
先生说:“这样说就失去了古人的宗旨。我曾经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如果能领会的话,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之所以说了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世间有一种人,只管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然不去思维省察,就成了冥行妄作,所以要对这样的人说一个知,他们才能真行。还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然不肯扎实躬行,就成了空想,所以要对这样的人说一个行,他们才能真知。这些都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法,如果能明白这层意思,那么一句话就能领悟了。现在的人却吧知和行分成了两件事去做,以为必须要先知了,然后才能行。我现在如果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等到知得真了,再去做行的功夫,那就会终身都不去行,也就终身都不能知。这不是小的病痛,世人患病也不是一两天了。我现今说一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症的药,这也不是我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本就是如此。如果能明白知行的宗旨,就是说知行是分立的也没关系,知行还是一个。如果不能明白宗旨,哪怕嘴上说一个,又有什么用?只不过是嘴上功夫而已。”
笔记
知行合一是结果,致良知是功夫。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自然知行合一。此心混杂,意识上想要循天理,心中却夹杂着私欲,知行自然不能合一。
何谓真知,真知是一种切身体会,是领悟,不是大脑知,而是心知,不是大脑理解了,而是身体感受到了,真知直接触发情绪反应,比如一个人被开水烫伤过,他一看见开水就会生起一种恐惧,就会主动远离,真知通常来自于亲身经历,往往是教训,经验也会让人获得真知,但不如教训深刻。
我们不是要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而是要致良知。要致良知,便是要诚意,诚意便是去人欲之私,心无杂念。
对父母有诚意,必然孝,孝是真感情,不是大道理。
对客户有诚意,必然认真服务客户,必然不去欺诈客户。
对产品设计有诚意,必然认真做设计,设计的原则和技巧很快就能学会并运用。
对用户有诚意,必然会去设身处地了解用户遇到的问题,感知用户的喜好,心和用户一致,自然能够了解清楚用户的需求和偏好。
如果没有诚意去做事,就会抵触、敷衍、假装、作秀,就是用外在的道理指挥行动,必然走偏,自我感觉起来,好像是自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意志力不行,其实是诚意不到,而造成良知未发动,让私欲指挥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