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096|性格......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性格学说,我比较推崇“大五”性格分类法,从外倾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开放性、随和性、尽责性五个维度来观察一个人。纵然五个维度来观察 一个人不可能百分百地看透一个人,可以足以看到一个人的轮廓框架。而如果要把一个人的性格分成几百种甚至上千种的话,未免太过于繁琐了,而且细分之后一定还可以继续细分。
无论是交朋友还是寻找伴侣,我按照外倾性高、情绪稳定性高、开放性好、随和性高、尽责性高这样的标准,找到的闺蜜、异性好友和伴侣长期来看相处得都特别好。
但是不可否认,无论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选择的样本都不是足够大的,所得出的 结论是根据样本观测结果总结出来的,大方向应该是对的,但真的不一定适合某一个个体。所以这就又说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自己的经验主义并不是在所有情境下都可靠,但是用观察别人的数据直接模拟自己更加不可靠,只是这样可以增加一些自己原来没有想到的一些总要的维度,帮助自己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了解别人。而且,在向别人展现知道时候,尽量不会让自己想展现的特质和别人的感受有太大的差别。
关于外向内向,我认同没有绝对的外向和内向,人是群居动物,需要表达和倾诉,每个人都会向特定的一些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有的人会向少数几个人,有的人会向更多一些的人罢了。生活中通常有这样的对话,A:C真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呀,跟他说好几句他甚至回不了一句。B: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他,你是没有见过他跟D聊天,俩人能不停地聊一下午呢。所以,真的不能随便给一个人贴标签,A觉得C不爱说话,实际上C只是不愿意跟A说太多而已,只是而已。
观察我自己,我在很多时候都是比较外向的人, 但是我也有想要独处的时候,在不同情境下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是,似乎心里有两条线,上限和下限,在这其中可以自由活动,感觉很自由,但是一旦超出界限,就会感到不舒服,觉得有可能冒犯了别人或者被别人冒犯。
“如果...就....特征”(If-then signatures)特别好,很详细,只是一个人的行为一定会有行为偏差,这一次在这一情景下这样表现,下一次也不一定还会那样表现,而且就是给身边的人指定这一特征表也是很困难的。所以,更可行的方法应该是通过接触观察某一个人在内心给他建立一个简要的“如果..就...特征”表,需要持续更新甚至微调,以便于自己更好地和别人相处。
习惯是广义的性格,性格是狭义的习惯。非常认同。当然了,习惯和性格都是可以变化的,变化的标准当然是基于一个人的价值观,觉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更好的,什么是最好的,人们都是朝着自己认为 好的方向发展的(不是别人认为的)。所以,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加上随时修正这一维度,承认一个人难以改变的那部分,同时也承认一个人可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