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何特别?看似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却是那么不一样,因为今天是24节气中的寒露,是我们农历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农历课程?
农历课程是南明晨诵体系中的一部分,设置在四年级下学期,五年级上学期,历时将近一年。农历课程是以农历时间为线索,根据四季的变化,以诵读四季景物诗歌为主体,追随着太阳、月亮,循序渐进的节气、节日,在唐诗宋词、书法名画、民风民俗、古典音乐的伴随下,我们感受着身边那些叶芽的萌动,百花的绽放,落叶的凋零,以及那一个个伟大的灵魂……
为什么在四五年级设置农历天空下这样的课程?
这个课程作为晨诵课程重要的一部分,从一年级的儿童诗到六年级的吉檀迦利,其实是一个由生再到生的过程,一个由安全感回到安全感的过程,由自然到文化的过程,一个螺旋上升的体系。
从儿童认知角度来讲,孩子从“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出发,孩子最初都是动作开始学习,靠自己的耳朵、手、舌头,去感觉这个世界,跟他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到中段的金子美玲、农历课程,从纯粹的感知到感受,三四年级感官越来越敏感,越来越丰富,读唐诗宋词就会有丰富的感受,唐诗宋词都是从感受起,最后都落到精神层面。到高段吉檀迦利、儒家、道家的课程,此时,恰好要把感官封闭起来,调动孩子的内在感受能力。所以这些阶段经历了审美的、文化的、哲学的,就是从自我出发,最终回到自我的一个过程。
从精神人格的发展体系讲,晨诵,是孩子精神人格成长、发展、塑造的浪漫部分。
那么精神人格的发展,它的根系扎在哪里,它是扎在孔孟老庄,扎在唐诗宋词里,我们的孩子它的根就要扎在我们的富有丰富营养的文化土壤里。孩子们穿越农历课程,是为孩子的精神人格发展奠定浪漫的文化基础,这个课程如果上的好,到五六年级的世说新语、儒家、道家、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会走的更深,初中的时候,才可以用真正思的方式认知诸子百家。
从文化的角度讲,一个孩子出生,首先意识到的是我是一个人,某个阶段意识到我是一个中国人,然后会发现我还是一个世界公民。农历课程可以说就是唤醒孩子是一个中国人的过程。虽然它涉及的内容非常的繁杂,但整体上,农历课程是一个古典中国的世界,构建的是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它是用24节气搭建的框架,把中华5000年压缩在一年里,呈现中国人生存的世界。
中国现在是一个开放的状态,但这些传统仍然在血液中流动,或者说我们无论如何的开放,始终要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这样无论我们的孩子以后走到哪里?都会有深深的中国人的烙印。农历课程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是既是自然的、节气的,更是文化的,因此,农历课程就是把传统文化以浪漫的方式呈现出来。所以我们给孩子呈现出的应该是中国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整个中国的味道,中国人的气息。
农历课程唤醒孩子对植物、对物候,这种对自然的敏感,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敏感,所以会涉及唐诗宋词、农历绘画、书法、民风习俗等一个浩大的综合性学习:农历课程不是一首首经典诗歌的堆积,而是一个整体,每个主题又是一个小整体。
而现在,River教室的孩子们行走在农历天空下,我们和孩子穿越的不仅是四季的芬芳与色泽,不仅是穿越了诗歌的词语与音韵,而是队我们栖息的这片大地变得足够敏感,每天一首诗词大浪漫感知,孩子们对唐诗宋词的感受能力逐步增强,同时通过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相遇,与孩子们当下的生活、生命发生关联,并且他们可以通过文字表达自己对诗词的感受,对诗人情感的理解与反思,穿越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一步步唤醒着孩子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内在情感,而我们的生命,也因此而丰盈、深邃起来………
现在,我们又进行了新的一轮突破,那就是学科融合,将这样的合力发挥到最大。连续几个节气,孩子们都会学习王校作词,马辉老师作曲的节气歌,由科学老师带出去观察物候变化,吉他弹唱,美术国画,物候笔记,诗词创作,一天中丰富的体验后,孩子们用众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懵懂的理解,于是那一个个伟大的作品就这样产生了。
星空下无人来往,
微风中桂花飘香。
小桥上明月当空,
小桥旁石长青苔。
白露随雨临人间,
万木因秋皆入眠。
荷衰桂盛觉悠远,
天地始肃夜夜寒。
夏一走,
时光也要走,
雁儿就要搬新家,
玄鸟群找珍馐。
叶儿欢心换新衣,
只有人忧愁,
不知几时以归还。
夏去秋来,
白露至,
感慨时光之流逝。
独站小桥望山水,
星空下,无明月。
孩子们的作品,日渐成熟,每个人在这样的大地上栖息,感受有众多不同,通过文字、音乐、图画,孩子们与这片大地链接着,互动着……
今天寒露,一天中,晨诵课,吉他课,科学课,美术课,自由写作,不知道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作品呈现出来,无论如何,我们在一起真实地生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