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佛门中人”夸人总会用到“善根”、“慧根”这两个词,但大多数人是夸的人随口一说,听得将信将疑,大家对这两个概念还是通过望文生义来理解的,所谓善根应该就是宿世种下的善的根基,慧根就是智慧的潜能。
这种理解不能说错,但实在是太含混粗糙了,我们如果真的想成为一个具足“善根”和“慧根”的人,首先要知道“善根”“慧根”到底是指什么吧?
(一):何为善根?
善根的善,并不完全与我们世俗共识里的善完全重合,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里对善的定义是能感当来乐果报义、及烦恼苦永断对治义,明代的蕅益大师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能够带动此世顺益、或是来世顺益,才能称之为善,因为它能够成就可乐的果报。由此可见,善的主要定义是能够“趋乐避苦”。
善根的根,鸠摩罗什大师给出的定义是: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所以善根的定义,应该是趋乐避苦的心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当然,按照佛教的因果律来说,如果想要实现趋乐避苦的果,必须要种植相应的因,所以善根的精确定义应该是是无贪、无嗔和无痴,只有在因地断掉贪嗔痴的过患,我们才能在果地断轮回苦,获涅槃乐。
这里要说明一件事,果报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别的,但我们在果报降临时的感受则有苦、乐、忧、喜、舍的区别,我们总是下意识的把带来忧苦感受的果报判别为恶报,这才有那句以讹传讹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确来说,应该是善有乐报,恶有苦报。
无贪、无嗔和无痴三善根和我们通常说的“三毒”相悖,因此贪、嗔、痴三毒也被称为三不善根。
贪者,染著顺境;嗔者,忿怒逆境;痴者,无明、不辨事理。此三者涵盖我们身口意业的一切恶法,从无始劫来藏识中的昏昧到此时此刻正在你内心深处激荡翻滚的种种执着、恶见,乃至看到蚊子下意识的一巴掌,无不包含在内。
而这三者之间既有并列的相关性,也有相生的因果性。
并列的相关性是说:贪嗔痴是烦恼的三种状态,它们三者的本质都是烦恼。
相生的因果性是说:痴是一切烦恼的本体,贪和嗔不过是这个本体面对外界刺激时两极"反应"而已——痴是因,贪嗔是果。
这一点可以参见《成唯识论》卷六中对痴的解释:“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 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但这只是第一层因果关系而已。
贪嗔痴之间的第二层因果关系是:“贪是因,嗔是果”。
嗔的产生往往因为“贪爱而不得”。
你爱上了一个姑娘,可这个姑娘却告诉你喜欢别人,你自然就会对被她所喜欢的那个人产生怨怼之心。
因为嗔的来源是苦受,而苦受往往是由乐受转变成的——你喜欢这个姑娘,更喜欢喜欢她时的那种美好的感觉,你想保持这种感觉,乃至于升华这种感觉,然后你就向她表白了,然后她告诉你她喜欢别人,然后……所以当你对快乐的感受产生执着时,你往往是在自找苦吃。
第三重因果关系是:“嗔是因,痴是果”
贪心炽盛时,人的觉知能力是负数,因为内心一直沉溺在贪毒带来的虚假刺激中飘飘欲仙——所以贪心生起时容易被骗。
而当嗔心升起时,人的理性认知能力就是负数,于是整个人就更会愚痴。
但这三重因果其实是交互作用的。
更愚痴就更贪,更贪就更害怕失去,于是更恐惧,更暴力(更嗔),于是更痴,于是更贪,于是更嗔,于是更痴,于是更贪,于是更嗔……贪嗔痴的交互作用会形成一个不断轮回的“闭环”,我们就一直在这个轮回中自我折磨。
因爱生贪,因恨生嗔,因对爱恨的执着生痴,又因为痴而增加对爱恨的执着,从而更加贪嗔。
与这三不善根相反的则是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三善根在产生善行时,作用最为突出,在对治三不善根时,作用也最为殊胜。
下面我们就通过窥基大师的注解,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三种善根。
窥基大师:言无贪者,于有、有具,无着为性;对治贪着,作善为业。
所谓无贪,就是对一切的存在(“有”)以及存在的原因(“有具”)都能够“心无所着”,内心泛如不系之舟,不为一切名缰利锁,物欲财色所勾牵。这种善根能够对治贪着,生发善根,
窥基大师:云何无瞋,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瞋恚,作善为业。
所谓无嗔,就是说对于一切苦以及产生苦的原因都没有,并且能够对治嗔恚,生起善法 。
窥基大师: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
所谓无痴就是说,对于诸法的理、事能够清晰明了的认识,可以对治愚痴,生起善法。
这三善三不善根是萌发一切善恶的根本,也是结满苦甜果实生命之树的根源。
说完了善根,我们再来说一说慧根。
其实慧根这个词现如今不仅是佛门在用,不信佛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也在用,慧根更像是天赋异禀和聪明的代言词,一个人学东西特别快,悟性特别高,一点即通、或者自己能参透个所以然,我们就会说他有慧根。
在佛门的语境中,慧根,可以理解为智慧的种子,有了智慧的种子才可以让智慧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但慧根的原义并不仅仅是这样。
这里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慧根和之前写过的善根之中的无痴特别容易被混淆,稍微有点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要用戒定慧对治贪嗔痴,尤其是痴与慧,在我们的语境中天生就是二元对立。于是一些人就会把无痴当作慧的一种功能,或者慧的一种分位来看待,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1:无痴和慧都有各自的“自体”,不能含混;2:慧有善、恶、无记三种属性,而无痴只有善这一种。
所以无痴和慧并不相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慧来对治愚痴,但想要根除,还是要用无痴对治。
话说回来,慧,其实是心的一种功能,能够判断善恶,分别是非,作出种种抉择,西哲的所谓自由意志,对应在佛教的词语就是慧。慧分清净慧与染污慧,清净慧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智慧”,染污慧则是种种恶见、邪见的主体。
所谓慧根,是五根之一,观达真理,称为慧;慧具有照破一切恶法、生出一切善法之能力,故称慧根。
所以,说一个人有没有慧根不能仅仅看他在世间法上是不是有天分,还要看他在出世间法上是不是有禀赋,有欲乐,能够堪忍修行路上的种种坚劳。不仅要从他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来判断,还要从他对佛法的接受程度上来判断。
古人讲:“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即是说,上士听闻大道,不加任何分别,没有任何个人观念和怀疑,毫不犹豫地,而且是很精进地完全照做;
中士闻道,当时觉得有道理,但又不会下决心立即去做,总是疑虑重重,不能诚信。即使去做,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停滞不前,稍遇困难或挫折则半途而废;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仅不信,反而用自己的观点讥讽和反驳大道之理,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多是背道而驰的。
毫无疑问,上士的慧根最深,中士次之,下士最浅,但下士往往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人”,而上士则很有可能是比较笨拙的老实人,慧根的深浅主要是看执着的轻重与分别的多少,所以八难之中才会有世智辩聪难。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周利盘陀伽尊者,他虽然愚钝到四句话都背不下来,但却可以凭借“扫帚”二字悟入圣道,成为佛陀弟子中的“义持第一”,而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却迟迟无法证悟,直到佛陀灭度后才在迦叶尊者的逼迫下才趋入圣道。
这就像佛陀曾经教授周利盘陀伽尊者的那句偈颂: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曾经听过一个老人说:没有慧根不可怕,只要“会跟”也能成大事,做不了第一个成功的,可以做第二个,第三个啊。
现在想来,能够择善固执,依教奉行,做到“会跟”,那才是真的慧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