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至那天,也是圣诞节前夕,大艺术家邀朋友们来家里玩,两对情侣加一个单身狗,他们调侃说,两对半。我只认识那个“半”,那两对都是第一次见。
在他们要来的前一周,我就开始紧张了。要怎么打招呼?太热情会不会被人家说不懂礼数?太冷淡会不会让人家不舒服?
然后问大艺术家,快说说你的同学人都怎么样。他就只一句,都很好,不用担心。我又开始胡思乱想,“很好”是什么意思,就是他们都很热情喽。那我该怎样回应他们的热情才能让对方不觉得被冷落呢?
又问,你的同学们性格都怎么样,他还是那句,都很好,不用担心。我又想,那万一他们对我比较冷漠呢,我本就是比较慢热的,遇见冷漠的,气氛尴尬怎么办。
细细想来,我其实是有“社交恐惧症”的。每当遇见陌生人,总会胡思乱想,这个人会成为我的朋友吗?如果对方热情,我会想到这种莫名的热情肯定不长久,如果对方冷漠,我就会暗示自己——人际关系有什么可怕的,但又立即就躲在人后。
我分析自己社交恐惧的原因,最主要就是惧怕人际关系不长久。我很怕那种一开始对你很好很热情,但不久后,因为跟你没有太多的工作牵扯或人事交集,又迅速离去。虽然我知道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不长久,但它们仍然困扰我。
所以工作三年之久,能称得上朋友的,也就三两个,其余的都是在初中高中大学就关系很好很好的朋友。我贪恋着这种友谊的长久。
在这些极熟的人面前,我超轻松,可以长时间发呆或连续傻笑,很享受这种相处。
我是个很感性的人,也容易情感用事,在交往中,会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和情感(幸亏我是个穷人)去用心对待,但一次次,不明所以,关系断裂。找过很多原因,是自己哪儿做错了?是自己性格不好不招人喜欢吗?也会怀疑这个社会:是这个快节奏时代所带来的弊病吗?
之前经历过太多无疾而终的关系,起初,会难过好久好久,后来经历的多了,也就叹口气,再后来,就很抗拒那种流于表面的人际交往了——这也是我社交恐惧的第二个原因。然后就被人家觉得古怪、孤僻,但相对于在人群中无所适从,我更享受一个人在家里追喜剧笑得前仰后翻的这种孤僻。
不愿意去参加聚会,但有些聚会不得不参加,尤其是工作需要的饭局,坐在席间,浑身像生了狮子一样不自在,又没法去挠,只能忍。如果只是静静掩饰这种痒也便罢了,你还得忍着这种痒表现出愉悦的心情,说一些取悦人的话。更神奇的是,有的时候我会说很多让人开心的话,简直不敢相信那些话是从自己嘴里从来的,极其鄙视自己。
我们都有一张表皮,喜怒哀乐是表相,就像是人们会极力融合身边的社会一样,表相呈现出经常性喜悦,但只是你自己知道表象下面肌肉的抽搐。但不是所有人都这样,有些人表相之下也许没有其它,他们只是拥有着一个空洞灵魂的生物。
回到周六的聚会,事实证明我的担心多余了。他们很开朗,大家都相处地也很自在。开开心心吃火锅,快快乐乐聊八卦,偶尔打打闹闹,不甚欢乐。
我只是坐着看就很开心,听他们大笑小闹,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做,就像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舒适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