毎年的六七月间,关中一带,似乎成了荷花的世界。
兴庆公园的荷花开了,大唐芙蓉园的荷花开了,浐灞湿地的荷花开了,长安王莽的荷花开了,眉县千亩荷塘的荷花开了,就连过去鲜为人知的沣东新城中国荷苑的荷花也开了。仿佛一夜之间,荷花成了大千世界的主色调,成了这个季节舞台上的独角戏。
感谢造物主如此巧妙的安排,冬有腊梅傲雪,春有桃李芬芳,夏有荷花玉立,秋有桂花飘香,它们顺时令转换着大地的色彩,按季节调节着人们的心情。
但对大部分花儿来讲,鲜艳时令人欣喜,凋零时令人伤感,而且有时侯,花开花谢,只是分分秒秒的事,唯有荷花,不仅有近两个多月的开放期,舍得长时间陪伴人们,而且从才露水面的斑斑荷叶开始,到枝干叶枯的残荷谢幕,都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冲击和不同的心灵感受。从人们喜欢莲荷的风姿看:有人喜欢初浮水面的片片荷叶,有人更爱含苞待放的枝枝尖角,有人热衷独秀盛开的荷花,有人自恋低头默默的莲蓬,有人认为粉红的莲花妩媚娇艳,有人觉得玉白的莲花挺拔高洁,有人对叶大茂盛的菏叶情有独钟,有人对枝干叶枯的残荷万般感慨;从人们喜爱莲荷的场景看,有人喜欢朝阳中莲荷的磅礴气势,有人喜欢夕阳下莲荷的柔情蜜意,有人喜欢细雨中莲荷的浪漫情调,有人喜欢月光下莲荷的安详静谧。在我看来,莲荷是尽力的,也是无私的,它倾注全力于大地,奉献一生为大家,这才是荷花最高贵的气质!荷是一样的,景是相同的,但人们为何有不同的感受,关键是观荷人的即时心态和追求取向不同罢了。
仔细观察观菏的人群,久久端详者有之,捧花陶醉者有之,低头闻香者有之,走马观花者有之,看来看去,还是摆弄着各种姿势拍照者居多。因此,有人异议,国人到哪都这样,不去深触其内涵,一味的追求照相留念。我很不认同这种观点,试问:北京的故宫你想慢慢去琢磨,有那个时间吗?巴黎的卢浮宫你想仔细去品味,你有那个文化吗?喜马拉雅山顶你想多呆几天,你有那么好的身体吗?廸拜的卓美亚帆船酒店你想多住几日,你有那个财力吗?因此说,如今人们观荷与看景一样,多属百姓的休闲娱乐之举,体现一个游字,突出一个乐字就已足矣。若能留下几张满意的纪念照片,留下一片美好的回忆,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况且,拍照留念,简单易行,朋友圏里发几张美图,推送个相册,既能自赏,又取悦了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回想起古人观荷时留下的绝佳诗篇,莫属南宋四大家的杨万里了,他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这样描写西湖中的荷花,“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又在《小池》中如此写道:“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前一首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委婉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后一首却是自然朴实,真切感人的清新小品。试想,如果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手机若像今天这样普及,自媒体若像今天这样发达,按照诗人杨万里的审美能力,想必也会制作出最美的相册,创作出最好的“美篇”,情景交融,图文并茂,效果不是更完美吗?
因此,在我看来,观荷,重在快乐参与,重在享受过程,重在观荷人的心境,古往今来,大都如此罢了。
2019.7.10
( 注:个别照片来自朋友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