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朋友圈里一张图片,国家动物馆科普策划张劲硕博士和一支黑毛白脸的猴类,编辑刻意在张劲硕博士后面加上(左一)。
众多网友对编辑纷纷点赞,赞扬编辑的“严谨”。也有的网友表示长了见识,差点就认错“人”了。
哈哈。当然,这些都是戏谑编辑的。说说风凉话,或者围观一下,或者莞尔一笑,众多生态都有,我也是其中之一。
看完之后,不禁在想,为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肯定不是能力问题!那是态度问题吗?可是,编辑很严谨啊。那会是什么原因呢?
个人以为,是长期职业化训练的结果,导致了习惯性的思维固化,缺乏了应有的弹性和思考,从而进入到路径依赖的思维怪圈。
我们总说要养成好习惯,其实,这里没有明示一个前提条件,这个好习惯是基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错过了这个时间和空间,所谓的好习惯可能成为桎梏发展的瓶颈因素。
形成好习惯的优点在于固化路径,提高效率,不需思考,直接执行。就像我们身体把很多功能,比如,心跳、呼吸等都交给自主神经控制,不需要也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主动控制一样。
但习惯也有缺点,比如,缺乏创新,缺乏弹性,灵活不足,柔性较差。一旦养成了习惯,就会在习惯无形的支配下工作、生活,
慢慢随着时移世易,原本的好习惯因为不能满足需求,可能成为新习惯养成的障碍。
因此,好习惯需要不断地跟随时空迭代,优化。
上面所提的国家动物馆科普策划张劲硕博士的案例,可见文章编辑也是深受其害,并在继续维护着错误习惯。那是什么在推动着呢?
组织文化维持着一个循环:人选择环境,环境塑造人,人强化环境。
首先进入这样环境中的基本是与环境匹配较高的人;然后,经年累月存留下来的基本都是适应了环境,并被环境所塑造的人;最终,人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要素又在不断地强化着环境加之于自身的影响,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群体效应放大了环境的作用。这套循环影响我们可以称其为“组织文化”。
在组织文化的作用下,人与环境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如同寄居蟹与寄居的壳一样,变得不可分割。但寄居蟹还在不断地选择环境。
人也应该像寄居蟹一样,不断地选择环境,适应环境,同时,利用环境中形成好习惯的正面因素,回避负面影响,共同推动形成不断适应时空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