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终此一生,都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你自己。”这句话静静的呆在《无声告白》的封面上,却又是像一道闪光一样直戳内心,这也许正是我内心的投射。
本书讲述了混血女孩迪莉亚的悲剧甚至是一个时代一种教育的悲剧。爸爸是中国人,移民到美国,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有名望的教授。妈妈美国人,是一个曾经心怀医生梦想的家庭主妇。莉迪亚,是一个有黑眼睛的混血女孩,一个并未完成学业却早早逝去的中学生。她的哥哥是被保送大学的高材生,妹妹还只是个会钻到桌子底下的小孩子。那个时代,这样的家庭被人看成异类,他们被无视,被排斥。在这样社会大背景的桎梏和推动下,迪莉亚终成为了牺牲品。但若是一个家能够给予迪莉亚心灵的养料,结果也会不同。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不同的爱产生的结果不同,正如不同的种子结出的果实不同,在家的这片土壤中又应该播洒什么样的种子呢?我想首先是心中明确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允许他或她可以和我们不一样,可以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迪莉亚的成长和梦想承载的都是她父母的梦想,妈妈很遗憾自己无缘医学梦,便用力培养迪莉亚,买各种医学书籍,甚至是超龄的,不去关心她是不是真正喜欢这些,选的礼物也让莉迪亚失望,她多么希望收到项链,但依然如此。爸爸因为自己小时被排挤孤僻,因而心中非常期待女儿多交朋友,若是听到女儿与朋友通电话才会安心,只是他并不知道莉迪亚的处境,她并没有朋友可打电话。迪亚为了他们的期待,或者说被他们的砝码一点一点压得喘不过气来,直到最后逃课,投河,死去。迪亚也早已在他们的期待中忘记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同和不完美。孩子的翅膀是需要自己找到合适的方式完成飞翔的,我们唯有做到尊重相信和适时引导方可助其一臂之力。
其次是看见孩子。看见不只用眼睛,而是要调动所有感官用心去慢慢感受。文中说迪亚的妈妈总是在期待着迪亚又会了些什么,却从不想她自己错过了孩子的什么。期待是自己的想法,错过是看见了孩子本身的成长。正如花有吐蕊,我们期待它含苞绽放,却没有感受到芽尖冒绿的清新。文中描写,他们其实最后用心回想,才发现迪莉亚已经好久没有联系朋友了,以至于逃课一段时间都不曾关注,只是注意到早餐时间迪亚一定还要再做题,给她拔高报辅导班,却没有发现女儿早已跟不上进度……而她的哥哥和妹妹都是被忽视的人,小妹喜欢呆在角落观察家中的人,就能想象一个小小的孩子在那里,却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自己做的好,得到妈妈的一个吻和表扬的时候才会天真的笑。父母的期待也罩住了一个孩子天真的童年。迪莉亚之所以和邻居家所谓的坏孩子交朋友,正是他们彼此看见了对方的内心,理解并接纳。“我想让你看见我”,不只孩子,我们大人也会需要。慢慢陪伴,用心观察和感受,一定就可以看见。不要总把背影留给孩子,否则我们认为一转身的时间,孩子则已经成长的超乎我们的想象。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无声告白》却是最启人深思的告白,它压住你的喉咙,压在你的心上,却又在你耳边久久回荡,就像湖水的涟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若终此一生,我们都可以在找到自己的路上,并有愿意帮助我们成为我们自己的人一路同行,这将是多么幸福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