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经济学专著,是作者张东刚的博士后研究课题,入选“2000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项目。在书中,作者对近代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和消费水平作了全面的估算和分析,同时,在书末的附录中给出了各时期估算数据的来源和估算过程,以保证本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本人作为一个读者,自是不敢置评,只是在阅读后谈一点粗浅的感想。
中日两国在近代经济发展中有明显差异。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增长迅速。而中国面临着诸多外来侵略和其他困难,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居民消费需求水平相对较低。
一、同时起步
1853年7月8日,四艘舰船开抵日本神奈川县横须贺市浦贺港。这些船只包括两艘巡洋舰和两艘炮舰,共载炮六十三门,由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携带美国总统的国书,要求日本修好通商,建立贸易关系。
日本之前一直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与外国的接触极为有限。这一事件震惊了日本幕府,迫于武力,第二年日本德川幕府与美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包括开设通商口岸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由于佩里率领的舰队船体乌黑,这一事件被日本称为“黑船来航”。
黑船事件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经过短短二十年时间,日本全面变革,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亚洲强国。
1840年6月,英国海军少将懿律率舰船47艘,陆军4000人,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中国与列强之间又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条约主要内容为开设通商口岸及外国人在港口自由贸易。受外来工业品竞争的影响,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工业和近代经济也开始发展。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炮利船先后打开了中国利日本封闭已久的国门,中日两国几乎同时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1887年,日本的人均收入为15.6日元,约合13.2美元,同期中国人均收入为8.5两白银,约合10.88美元。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日两国几平同时开始了各自的近代化过程。
二、让经济回归经济
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已成为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市场化程度越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就越大。
书中对消费需求概念的定义是,从物质形态上看,指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所有经济主体对物质产品和劳务提出的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性需求,从价值形态上看表现为一定价格水平下的货币购买支出。
在保罗·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四部门经济模型中,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净出口等四项需求。消费需求表现为对消费品的支出总额,决定于收人水平和消费倾向(或储蓄倾向)。其中,消费需求大致占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
社会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我们称之为经济近代化。
在充分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消费需求的考察仅需考察总量变化即可,因为结构变化产生的供求失衡可以由价值规律自行调节。而在中日两国近代经济发展中,由于市场的不成熟,消费需求变动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要表现在结构上。
三、近代中国的经济与消费状况
鸦片战争前约两百年,中国人口增长明显加速。从1650年(清顺治七年)至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中国的人口规模由 1.25亿人增加到 4.1 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35%,人口增加2.28倍。耕地面积由6亿亩增至 12 亿亩,粮食产量由 625 亿斤增加到2050亿斤,增加2.3倍。这说明人口虽然急剧增加,但人均粮食产量基本没变,农业劳动生产率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大幅增加,社会阶层两极分化,消费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在总支出中,粮食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占比达55%。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低,在山西,大部分农民食仅能果腹,“终岁不制一衣”。书中称之为“属于一种压缩性的节俭型消费模式”。
到19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约占全部人口的20%,达7552.7万人。 富有阶层人口为75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但其收人却占全部国民收人的21%,达67135万两。
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叶的50年中,经济缓慢增长,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人均实际收入变化不大,国民人均消费需求呈现一种极低水平的波动。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1920至1936年期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但是,在这个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实际上呈现下降趋势。
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超过60%的农村家庭入不敷出,靠举债度日,如“在江苏,只有耕地30亩以上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才能收入相抵,而据当时统计,全国耕地30亩以上的农家至多不过30%。”这些农民家庭的生活极度贫困。
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的87%,1937年降至66.4%。
1931至1936年间,中国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63.5%,这说明该期间国民消费和生活水平尚未摆脱一二十年代的贫困状况。
四、近代日本的经济与消费状况
日本明治维新以前的250余年间,被称作德川幕府时代或江户时代。到德川幕府中后期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国内市场的扩大,商业性农业和农村手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1877年-1879年,全部农产品有48%作为商品被投放到市场上进行交易。与此时中国农民的低消费支出不同,日本农民的现金消费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日本的人口增长速度大大低于中国,而人均收获量和单位亩产量均有显著增长。日本国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
与中国不同,日本的统计资料较为丰富和完整。根据调查,日本自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经济快速增长,国民消费需求总体上呈现出强劲的上升趋势。从1885年到1940年,国民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明显提高,55年间消费需求总额增加了30多倍,远远高于近代同时期中国增长速度。这说明,二战前日本消费需求总的发展趋势是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保持了持续、稳定和快速的增长态势。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战争。战败后中国支付的巨额赔款高达当时日本国民收人的四分之一,加大了这期间日本的资本投人和财政支出。当时日本实行银本位制。1895年,日本政府的军费支出达到60.1%。
由于银价在世界市场上的低落,出口价格低廉,促使出口大幅度扩展,从而刺激了产业活动,日本的国民经济显著增长。1897年,日本确立金本位制,出口增长的推动力受挫,多次出现经济恐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但是随之而来的日俄战争刺激了所有产业的发展,日本随之积极推行产业调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其主战场位于中国辽东半岛附近。1905年,日本政府的军费支出高达73.2%。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大举进入国际市场,以纤维为中心的轻工业和钢铁机械、造船等重工业急速发展。日本国民消费需求快速发展,1919年达到顶峰。直到1929年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被迫推行紧缩财政政策(井上财政),日本经济陷入低俗。
1931年日本禁止黄金出口,将国内货币机制同国际金本位制度隔开,推行积极财政政策(高桥财政),日本国民收入和社会总需求快速增长,至1934年达到最高点,仅1934年一年就增长了31%。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1940年,日本政府的军事支出占总支出的50.8%。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受战局影响,至最后日本战败,经济陷入崩溃。
战后,从1956年到1987年,日本的经济又开始飞速增长,居民个人消费水平也居高不下,其增长率达3.8%,高于美国、英国和加拿大。
五、说在最后
尽管中国和日本都在19世纪末期以后开始了近代化的努力,但在经济增长和消费需求方面,日本表现出了更快的发展和更高的消费水平。中日两国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了不同的挑战和条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并取得了迅速进展。而中国在相同时期受到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的影响,经历了动荡和困境,举步维艰。
如果把中日近代消费者(包括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矿工等)作为独立的经济人来考察,作者认为他们更接近于凯恩斯型消费者,在消费支出上仅仅看见眼前的现期收人,在预期约束上无多大的回旋余地,缺乏风险意识和心理预期。
书中提到了几个有趣的现象:
一、中国古代崇尚多子多福,认为家中男丁越多生活水平越高。但是,本书的调查分析结果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家庭人口增加,不但不能提高家庭的实际生活标准,反而使生活水平呈降低的趋势。这是因为人品增加的速度超过了收入上升的速度,全家的收入虽然提高了,每人的平均收入却减少了。
二、现在人们大都追求做全才,认可全面发展,多种经营,似乎业务越丰富收入就越高,但是,旧中国的农村却不是这样,经过调查发现,单纯经营农业或经营副业的农家,其收入要高于同时经营农业和副业的农家。
本书首次出版于2001年,此次重出,对原版几乎没有改动,甚至保留了原文中个别出现的明显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