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3 周一
周六晚上回到家,孩子正在准备写书法。他小声的给我说,“妈妈,今天晚上我没吃饭。”“为什么呀,中午吃的太饱了,肚子不舒服了么?”我问。他神秘的摇摇头,又指了指姥姥的房间。然后,突然脸红了,眼眶也有点湿了,小声说“下午我跟姥姥吵架了,我不好意思吃饭,算是惩罚自己”。
“你跟姥姥吵架?”我脱口惊呼。脑子里马上闪出“你怎么可以这样对长辈,没有礼貌没有规矩?!你现在的脾气怎么这么大这么坏?姥姥对你这么好,为你辛苦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不知道感恩?是不是我平日里对老妈也没有感恩之心,和老妈说话时语气任性,给孩子做了坏榜样,才使得孩子这样?”一时间念头纷杂,从责怪孩子到自责,从生气到担心到懊恼……头疼了,心堵住了,不知道是该给孩子分析讲道理,还是找自己的问题,这下烦恼来了!
停停停,我还没了解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呢,脑子就开始启动找了一大堆念头了。这些念头除了带来情绪和烦恼,它们是真的么,有用么?
想起前两天看的文章里写的,面对问题和事物,不要急着分析,评判,或是急着应对,解决;先要学着“看见”。只有用心去看见,才能了解,才能理解,才能有效的应对哦。
于是,让自己不被脑子里纷杂的念头带跑,心定下来,搂着有些难过的孩子,轻声问他发生了什么。
原来就是围棋课放学时,姥姥以为孩子像以往一样,下课了会再和同学下下棋,于是晚来了会儿。而孩子怕姥姥像以往一样在楼下等很久心里着急,一下课就马上下楼了。这次轮到他没有找到姥姥心里着急担心了。
一点小事,可两个人都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着急担心和原以为,一个着急了埋怨,一个觉得委屈,所以情绪越来越多,都发泄了。
当然,姥姥疼孙子,一会儿就好了。孙子觉得对姥姥发泄了情绪做的不对,自罚晚上饿肚子。
等我听完,不仅对脑子里原先的那些念头哑然失笑。暗自庆幸好在自己没有光根据一个“我和姥姥吵架了”的结果就马上自以为是的去评判,分析,讲道理。如果真那样做的话,说不定现在又轮到我和孩子吵一架了。
是的,一个结论,一个结果,甚至一句话一件事,它不是一个全貌。它有它发生的背景,前提,过程。如果我们不去耐心,用心的“看见”,如果我们仅凭自己的经验,认知去分析,评判,或者去美其名曰的解决问题,帮助他人,那也许不是解决和帮助,而是笑话或是伤害。
就像一个人对你怒气冲天的说话,你以为他对你有意见,你评判他脾气暴躁。可是你不知道,在和你说话之前,他刚刚受了很大的委屈,心里有很多的情绪。你正好碰触了他的情绪按钮。
就像在公交车上,你看到一个年轻人没给老人让座,你觉得这个人没有尊老爱幼的素质教养。可是你不知道,他生病了,身体很不舒服,需要一个座位坐下来歇歇。
很多时候,眼见未必为实。因为你眼见的,只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景。如果我们真的有耐心,真的用心去“看见”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每个生命,每个发生,都有它美好的意义。
就像孩子和姥姥吵架了,没有看见和了解时,我会评判孩子,评判自己。而当我耐心的看见时,我看见了姥姥在辛苦付出时不被认可的委屈,看见了她需要认可。我看见了孩子不想让姥姥等很久,对姥姥的心疼。看见了孩子有情绪,在最安全的姥姥面前把情绪发出来,看见了他也知道乱发脾气是做错了,愿意自我惩罚。
走出情绪和评判,学着“看见”。经由看见,才会了解;经由了解,才会理解;经由理解,才会懂得。而懂得了,就会接纳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