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演病人的躯体化现象

没病闹病叫作扮演病人,在心理学上叫作躯体化现象,就是人在遇到生活困境难以面对的时候,潜意识里会让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人们生活中的许多病症,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

躯体化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心因性反应,就是由心理因素引发的躯体反应。用一句形象的说法,心病跑到身体上。这一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经常有这类由于心理因素导致的各种心身问题。

很多时候,闹病是人的一种需要。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面对心理压力的时候。这时候,人就会闹病,从而回避生活困境,缓解心理压力,应付现实难题,病就成了人心灵的一个避难所。人的心灵总难免需要暂时避难的时候,闹病正好可以满足人的心灵避难的需要,这就是扮演病人的基本心理功能。

心病跑到身体上,还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一些“附带好处”。比如家人的关照、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但是,扮演病人的所谓好处,弄不好往往会变成害处,妨碍心理问题的及时调整,给身心健康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

怎样正确对待躯体化现象呢?

一、做好自我心理防范。

尽管谁都难免扮演病人,但我们还是尽量不拿扮演病人说事,不让心病跑到身上来。说到办法,就是学会直面困境,对问题采取现实的对策。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现实问题,该攻就攻,该守就守,该撤就撤,该投降就投降,这样人生会少走弯路。

二、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一方面是认知调节。就个人而言,应该突破“重体轻心”传统的影响,对心理健康给予应有的重视,对心因性反应有充分的认识,勇于和善于正视和化解引发躯体症状的心理情结,坚信“心病还需心药医”,不让心病跑到身体上。

一方面是行为调节。当事人要拿出积极的自救行动,哪怕还会有症状,也带“病”工作和生活,而不要逃避生活。这除了自己的坚定自救,还需要家人的配合。

当然必要的话还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CSS全称 CSS(Cascading Style Sheets)指层叠样式表,层叠的意思是多个样式可以按照样...
    guidetheorient阅读 1,716评论 0 1
  • 我的诗 懂它的人 会爱得五体投地 不懂它的人 会说这是什么玩意 没错 这就是诗 是我理想的栖息地
    伦小让阅读 871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