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是谁,我想是人都知道,一是这伙计一手开创了大汉纪元并且让我们这些后面不知道多少代的人依然被称为汉人,二是这伙计的对手相当的不等闲,秦朝再垃圾的皇帝好歹也流淌着秦始皇优良无比的基因,项羽的英雄气概更让人忽略了他的失败,历经几千年依然野蛮着黄卷青灯的余韵。
我对刘邦的研究不深,正如我对所有伟人的研究都很浅薄一样,但是如此声名显赫的人无论如何都会让我们有一些直观印象。
我对这个伙计的印象就是一个小混混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人生经历后终于成了大混混。这伙计一开始是个小亭长,貌似和我们这个年代的村长一个概念,后来莫名其妙的成就了千古帝业,君临天下。
一个小混混为什么成为了一代帝王呢,我想,这是很有说头的噢。先说说这家伙的志向,听说当年秦始皇当上天下皇帝后,乐的屁股疼,所以想到靠车马劳顿的颠簸来代替虎骨膏药,所以周游天下;一是考察一下天下美色谁可以收入怀中,二呢,就是让天下如蝗虫般的百姓看看天子威仪。
恰好这一幕被后来的两位PK高手看到,一个是项羽,悄悄的对旁人说:俺是不是也可以取代他呢;一个是刘邦,也悄悄的对旁人说:男人就该这样啊。
我想,当时项羽说的时候一定豪气冲天,脑海中一定幻想着他日和始皇逐鹿天下,刀剑中见胜负,鞍马上定乾坤。而刘邦呢,从他说的内容上来看,估计这是流了一地的哈喇子。项羽看到的,一定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迈;刘邦看到的呢,八成是左手美眉右手少妇的温柔。
一个想驰骋天下的人和一个想怀柔四方的人,他们当时都不晓得,多年之后,他们之间终有一战;开始的开始,所有人或许都会认为英雄终将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最后的最后,他们或许都大跌眼镜的看到:将军被流氓捅死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驱动项羽后来走上起义道路的是志向。驱动刘邦的呢,或许只是开始的欲望。正如我们办一个企业,很多人是怀抱着实业救国的梦想上路的;有的呢,只是为了娶一个漂亮媳妇还买一辆不漏风的小轿车。
这开头,或许就说明了什么。心怀宏图大志的人终将因为不食人间烟火而奋起一人之力;庸俗无比的人恰好懂得众生之心,一步步已所欲施于人的得到了自己的结果。
开始对秦始皇的表态或许就代表了刘邦终将以懂得芸芸众生欲望所指的方式进入人生角斗场,而当泗水亭长的经历给与了他什么呢?
我想很多人或许都会发现,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自己从小老板变成了大老板后,当年的基层经验是多么的宝贵。
企业小的时候,我们可以靠眼睛看到手下每个人的动作和小把戏,所以呢,开始企业小的时候,老板是不需要有什么实战经历的,因为一切都在眼皮子底下,盯几个人太容易了。
但是企业大了后呢,很多时候,决策的合理不合理往往大部分取决于直觉,这种直觉或许被很多人认为是将企业的命运系于命运,但是根据唯物论,这种直觉其实是过往经历后产生的本能反应,他可以帮我们在看不到手下人干什么的时候依然可以猜出他们会怎么干。
管理一万个人以上,这种直觉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正确制定战略的正确性。
因为战略制定的再好看,或许都是一张废纸;因为战略要产生价值,必须靠执行;而一种战略最后被执行的怎样,往往又取决于这个战略制定的是否容易被执行是否可执行系数很高。
不懂得基层,制造空中楼阁战略的命运或许就是没有飞机场的飞机;可以飞的很高,但终有一天摔得很惨。
刘邦当泗水亭长的经历给与了他什么,我想并没有多少。穷困潦倒?无数嘲讽?这个可以说很正常,刘邦毕竟是一个心怀天下之欲的人,所以说话啊,做事啊,难免比较吊的样子。这种人呢,一般在社会上混的不好。因为人们都瞧不起和自己在一个层次而梦想超越这个层次很多倍的人。
正如都住茅草屋的人们看到有人盖起了瓦房或许会嫣然一笑,但是如果有人盖起了小别墅,那么肯定会在夜黑风高的夜晚偷偷去撒泡尿。人性,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如果无所欲,那么可以置身事外看热闹;如果有所欲,那么请尊重人性。
透过那些穷困潦倒,透过那些无数嘲讽,透过厚如砖头的史书,我在刘邦的眼睛里,看到的还有一种强烈的欲望。
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欲望和幻想的区别,正如我们分不清女朋友和老婆的区别一样。可以驱动行为的可称之为欲望;不可以驱动行为的只是幻想。欲望和幻想都在乎那个结果,而结果只能靠行为获得,没有行为,叠加的时间便成了空。
很多时候,我们把幻想当成了欲望,换取了郁闷一生的结局。欲望可真是一个好东西,拥有欲望的人可都是好人。
为什么呢?很多时候,我看到那些眼中无欲望的人根本就不敢用。因为这种人或者真的没有欲望,那么肯定没有上进心,所以只能流于一个普通员工的角色,重用之后一定会害死他所有的手下,毕竟在目前的国情下,他无法被提拔也就意味着他的手下无法被提拔。如果看不到他的欲望也可能是他的欲望隐藏的太深,那么谁又敢把一个怀揣狼子野心的人放在身边呢?原子弹可不是那么好玩的。
所以刘邦在自己踏入历史舞台的时候,开了个好头。
开个好头不一定等于个好结局;漫漫人生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况且,这人,想要的是天下。
然后,刘邦娶了吕雉。
结婚这事可大有学问;其实好的婚姻不外乎以下几种:
[if !supportLists]1、[endif]娶个特别漂亮,皮肤雪白,性感妖娆的媳妇。这样呢,一个女人就可以完全满足自己的荷尔蒙分泌,那样就不会乱搞女人,不乱搞女人就避免了很多麻烦,就可以专心致志的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所以,让所有的业余生活被一个女人填充也是不赖的。
[if !supportLists]2、[endif]娶个特别聪明的女人。这样呢,自己的笨就可以被弥补,一对夫妻等于三个臭皮匠等于一个诸葛亮,这个呢,在以后的以后我写诸葛亮的时候会多扯扯,这里就不多说啦。而且被聪明女人管理着也有利于自己的身心成长。
[if !supportLists]3、[endif]通过结婚完成自己社会地位的跳跃。我想,刘邦当时貌似属于这种情况。通过吕雉,他轻易爬升到了一个自己以前没有到达的高度,开拓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时候,我们想牛逼,就不得不忍痛告别自己的穷亲戚,当然并不是一刀二断,而是从那种生活氛围中脱离出来。
如果天天一群人和你喝酒埋怨这埋怨那,和你喝酒讨论这个妞的屁股那个妞的胸部,渐渐的,你的注意力就将放在社会的下半部分和女人的下半部分,估计连雄起的一点点可能都不具备了。
这一次跳跃,刘邦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长期生理问题,并且找到的这位炮友还让自己的人生提升了几个层次。
境界多高,胸怀多大,将是人生顶级竞争的决胜法宝。这次婚姻,开始让一个小混混看到了酒肉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有了基层工作经验便明白了人生冷暖,有了女人不仅提升了档次还让自己的业余生活有了归宿,接下来,就是事业开展的黄金期啦。
这时候,刘邦的狗屎运如期而至。其实,在任何时代的任何时候,一个人要想取得中等以下的成功,比如买房子车子办个企业都是十分容易做到的,当然,需要技巧。但是如果想要取的极大的成功,这里面一定有运气的成分。这种运气,一般是时代给予的。
所以,当天下大势并不是十级顺风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要让自己扶摇直上九万里来的好,因为那太不靠谱,如果我们强求极大的成功,抑郁症一般是最后的结局。
当然,这不是打击谁,也不是向命运屈服,只是表述一种个人认为的客观规律。当然总有人试图颠覆规律,当然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精神病院。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这,对刘邦夺取天下登上九五之尊之位的事业来说,确实是属于不世出的大运。然后,刘邦就像那些觊觎美女或者财宝或者生杀大权的人一样,一起热火朝天的行动起来了。对机会的把握可是个功夫活,尤其是夺权或者接权。
很多时候,我们在不恰当的时候采取了行动最后功败垂成。夺取天下其实就是夺取天下的民心,这和我们想获得对一个企业的实际控制权一样,都是民心工程。
民心工程可不符合什么数学公式或者物理定律,民心工程是艺术和科学的巧妙融合,什么时候该当王八取得现有管理者的好感,什么时候该当孙子取得老大的好感,什么时候该当小白兔取得同仁们的好感,什么时候该给老总汇报经理吃回扣了,什么时候该请大伙吃个饭聊聊对现有状态的郁闷,什么时候该直接宣布自立山头……一切的一切,都要有精密的安排,合适的举措和万一失败的善后手段。
刘邦当时通过细节的堆砌运作使县令魂归西天,这里面就包含了天下至柔胜于刚强的哲理:他在县令出尔反尔而县城内民众渴望推翻暴政的时机一下子出手了,利用民众内心的欲望和县令一个昏招一下子就成了沛公。
所以,向上爬的时候,不该出手的时候干耗着就是最完美的行动,该出手的时候慢一拍就是灭顶之灾,敌人没有暴露命门的时候一定要一忍再忍,敌人一旦命门打开一定要一击必杀,果断和合适的行动让刘邦第一次开始管理一个乡,完成了从村长到乡长质的飞跃。
为什么说是质变呢,大家可以发现,管理二三个人和管理七八人其实是一个概念,管理七八个人的一个办事处和管理二个办事处差别也不大,但是一旦开始管理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办事处差别立马显现。
带动事业的发展和推动事业的发展一下子就显现出了他们的差别,管理上的质变因此产生。我想,当刘邦从村长当上乡长后,这种质变一定发生了,因为无数野史里描述了那时刘邦的眼泪如诗。
管理的量变来自于几点:
1、人少的时候刘邦可以与每个属下沟通,真正做到一对一了解群众冷暖,一对一满足群众喜怒哀乐;人多了,这种沟通变得不现实。
2、规模小的时候社交难度小,只是搞定几个小痞子就可以维持一方安定,规模大了后,大混混还是出现,对刘邦的公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规模小的时候风险是容易控制的,就像小公司大不了一个月赔个几万,而公司大了很可能一个月赔个几亿。几万对再穷的人来说也不是太大的数目,几亿对再富的人来说也不是个太小的数目。
4、规模小的时候不涉及到用人,反正都是兵;规模大了必须要用人来代替自己行使部分管理权,看人准不准,约束到位不到位,激励合不合人家意,都是麻烦。
5、人少,争端可以通过把大家叫到一个桌子上喝酒解决,人多了,争端便无法这样解决,因为没有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大桌子。
麻烦当然很多,但是,没有麻烦人就无法成长,在这些麻烦中,刘邦蹒跚开始了自己的蜕变。
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刘邦是通过什么方式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但是我想这种蜕变一定发生了。如果不发生蜕变,刘邦一定止于乡长而不会终得天下,但是,根据史实,刘邦最后成了,所以在某种外力和内心的挣扎下,刘邦参透了阻碍自己前进的障碍,得了道。
其实,对任何经营瓶颈的突破一定来自于对事情本质的尊重和反抗,时隔千年,我们只能通过现在的手段来判断当时刘邦的自我改变。只要人类的思想没有发生变异,我想,这种手段一定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刘邦的问题,第一个,无法再一巴掌扇到所有人了,无法再一桌子酒菜怀柔所有人了,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核心,建立层次。就像企业的规模大了,直接式管理的极限到了,我们只有选择干部了。
当年某人说过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干部问题,毕竟最基层同志的素质注定不会太高,当然这不是贬义,而是尊重社会规律的描述。如果素质都无比高,这个世界早就不需要国家机器了。所以需要干部去结合实际实现领导者意图,需要干部去安抚找事的一小撮人,需要干部去调动领导者顾及不到人的积极性,总之,庞大的汽车,除了发动机和所载货物外,其余的都可以称之为干部,他们让一辆汽车具备了某种目的地和功能。
干部的使用问题上呢,管理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的区别就那样显现出来了。
管理型人才更重视规划和监督,因为他们本身勤劳,本身品质优良,他们具备把自己的全部复制下去的优良基因。
而领导者呢,因为一开始是小混混,或者本身不够优良,那么他们在管理庞大团队的时候,开始一定是惶恐的,开始一定是不知所措的,但是最后成大事的一定是这种人。
因为自己不行,因为自己不好,往往就是一个人开始有了胸怀的时候。海纳百川,涓涓人才流淌,汇集起来的,一定是磅礴的海洋。胸怀对于成大事的重要意义我想每一个开拓帝国的帝王都会有所感悟并且熟练运用,因为面对庞大的下属基数,靠任何一种法则都是不可能约束的,靠任何一种办法都是不可能推广的,因为驴有九子,个个不同嘛。
所以,刘邦当小混混的经验让他的胸怀更快的宽广起来了,毕竟,当小混混就代表了原则性不强,原则性不强就容易接受别人的胡闹,渐渐的,这种接受就成了一种气质,让所有的人产生错觉。
那种错觉就是,只要我有才华,刘邦是会要我的,只要我干好了,即便用我自己才能理解的方式,刘邦也会给我前程的。沿袭自己当过小混混的心理基础领会了用天下所有有用之人的重要性,刘邦在个人职业生涯的蜕变后,就这样首先领悟到牧民之术的精髓。
第二点,帝王早期的社会公关。这一点,我想我们应该去仔细想想小混混大混混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小混混的想法一定是尽量的不去招惹什么大麻烦,而是欺负下老实人,混点好东西。所以,小混混只要别让他们饿着,反而是很好的可以利用的工具。毕竟小混混所要求的东西太容易满足了,而且他们的破坏力也仅仅限于针对老百姓的骚扰。
而大混混呢,一般心怀凌云之志,毕竟能成为大混混,队伍规模的庞大仅是外在反应,内在的原因一定是这个队伍被某种理想所团结着,而这理想,一般是大混混的个人梦想。
刘邦在仔细分析了当时遍布天下的大小混混的区别后,得出了自己的手段:对小混混,先利用之,看他们以后发展,能走到一起就继续利用,不能走到一起再说。对大混混呢,一定要坚决铲除,毕竟这关系到了刘邦自己的话语权。
这漂亮的社会公关,一下就让刘邦的个人地位稳固了很多。
第三点,当风险不那么容易控制。现在的公司当风险不容易控制的时候会采取很多办法,但是总而言之都是找靠山。
无论是通过上市用人民群众的票子给自己的公司上保险,还是结交各界名流当自己点背的时候让别人拉一把,还是合作兼并等等等等,无一不是在找靠山。
刘邦呢,既然从村干部成了乡干部,认识的人也多了,在古代那个市场经济不发达社会信息量不链接的年代,认识达官贵人或者山野中的牛人都是最好的找靠山办法。刘邦也通过自己的婚姻和自己社会地位的提升寻找到了不少靠山,飞速的河流对一只蚂蚁是灭顶之灾,对一团蚂蚁也就不那么恐怖了。
天下大事,唯独能用人者担当。曾经,金庸告诫马云刘备刘邦的用人之道,确实,在营销的层面,很多人都知道懂战术可以走成,懂管理可以做强,唯独能用人可以做大。刘邦能提三尺宝剑定天下,用人之处必然过人。
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看看刘邦团队的高层,基本上涉及了三百六十行,但是依然被刘邦运用的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并不缺乏才华横溢的人,只是很多人一生没有胆量去寻找自己的那个位置。往往一进入社会迫于某种环境压力就成了轮胎,在瞻前顾后的漫漫岁月里从未想过去当轴承,于是一个最优质的轴承就在劣质轮胎的宿命下爆裂掉啦。
作为刘邦团队的老板,刘邦的用人之道正是因为在社会底层混的时候洞悉了人才的规律,那就是这个社会中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才放错了位置,他需要做的,就是把他们找出来,擦擦。
选择人不是个功夫活,而是个技术活。但是我们大可不必神话刘邦的眼力,因为根据野史我发现刘邦貌似近视,哈哈。
一个用人方面的行家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来者不拒全都试验,但是随着有的部下成功了有的部下失败了,我想刘邦一定洞悉了某种本质规律,这种本质规律无非是以下那么几点:
1,看一个干部不能只看他的现在,而要看他成长的全部历程。锦衣玉食而不让草根讨厌的人适合运筹帷幄,因为,他不仅有境界,而且可洞悉执行力;聪明绝顶活蹦乱跳的家伙适合出谋划策,因为出谋划策需要的不是完美的方案而是脑力风暴,脸皮极厚但是依然朋友众多的人适合统帅一方,毕竟厚脸皮背后的智慧可以让这个需要硬的时候而硬,从而不被破坏团结,而不懂刚强黑脸的家伙终究会因为妇人之仁害死众人。
当然用人还有很多经验,这种经验来自于对社会统计学的分析,其实很多时候,人本能有一种掌握规律的能力,经历的多了,经历会升华为阅历然后成为经验,经验可以让我们的本能拥有很高的命中率而且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我们或许曾经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没有收获,但是请不要着急,某一天它们一定会升华为你驰骋江湖的宝剑,时辰未到,宝剑不出,宝剑一出,定会寒光溅射天下。
2,信任,暗示和爱是人世间最大的三种力量。所为信任就是一定要相信任何人都是会犯错误的都有弱点,对他们的弱点应该选择无视,看他的主流。没必要要求每一个高层都不要花心不要掷筛子,我们应该尊重人性的阴暗面,如果一个人没有阴暗只有高尚,那么这种心理不平衡一定会让这个人一出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世间万物,包括人心,都是需要平衡的。
信任是明处,暗示是灰色部分,爱也是明处,制约则是暗处,相辅相成。我们如果看对了一个人的长处,一切表面看来都是绝对放权,不断通过各种赞扬,鼓励,对比让他越来越相信自己的正确性和牛逼处,又无比关注他的生活幸福指数,并且在偷偷安排自己的小老婆做他的秘书,一个干部就会又好又快的成长起来啦。
干部的成长会让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越来越省心,然后自己恒定的精力就可以管理越来越多的干部,天下大事,何愁不成呢?
3,干部当干部时间长了最容易老化丧失激情,这个就是干部培养后使用的超级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好不容易提拔一个高层,他能力具备,视野开阔,不缺忠心,但是眼睁睁的看着他越来越懒成为了大爷,咋办呢。
要知道,中国人别的本事或许不会同时具备,但是当大爷人人都是行家,而当大爷一半都是一个干部工作一段时间后必然产生的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干部时间长了容易丧失激情,这是事业发展的大问题,其实我想中国百分之百的企业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1、部下的年龄和阅历构成。因为我所接触的人以80后居多,但是其他年代的人也接触过很多。我发现,越年轻的人往往耐性越不好,90后的估计更差劲,我想这应该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关系。毕竟现在的孩子小时候补的越来越厉害,吃的越来越好,难免不一个个聪明无比,但是上天毕竟公平,越聪明的人越没耐性,因为人聪明了,办事效率就高了,太相信自己的办事效率就喜欢拖,事情一拖往往就不了了之最后什么也没办。
所以我们在解决人员激情下降方面首要的措施是选择职业素养高的人或者在团队内大力培养契约精神。
所为契约精神就是你给我干多少活我给你多少票子的纯价值交换,一定要以这个为主来管理团队,不要太爱惜感情或者义气,当这种价值交换深入骨髓的时候,我想就是激情演变成一种平淡的行动的时候,这种平淡的行动虽然不像激情那样容易瞬间铸就奇迹,但是放到一定的时间长度上,放到一定的团队宽度上,它的价值是远远大于激情的。
2、老板自身的激情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核心问题,毕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而老板的激情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老板的生活激情可以带动工作激情,二是事业的变幻莫测可以激发老板的斗志从而转换为激情。
大家可以发现,如果你哪个同事某天春风满面工作特别积极,而这家伙一没加薪二没提拔,那么这家伙肯定有外遇了。男人创造世界毕竟很大成分上牵扯到一个女人的红颜一笑。所以刘邦在私下里背着吕后没少干不干不净的事情,通过不同的女人,通过不同的温柔,他也重新获取了称霸天下的斗志。
第二个就是去开拓疆土,直面风霜。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总是最强悍的,最牛逼的,就是因为他们需要时刻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刻提放着被搞死的境地。这东西会让人不得不有激情,不得不壮志雄心,否则,只有死。
当项羽和秦始皇的后代屹立在神州大地上的时候,我想,刘邦的眼中一定充满了渴望,那就是战争神一般的对手。火遇到了水会消融于一场刻骨柔情,火与石的碰撞却代表着横空而出的莫邪干将。
3、这个是最无奈的,但是最有效的。那就是换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通过不停的保证队伍的流动带来团队整体的激情我想这是身处管理1.0版本的大多数中国企业家最有效的办法。
你要做的,仅仅是拉下脸让某些人走,然后让某些人进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是一种好办法。很多千古帝王诛杀开国功臣,一是为了给后代留下强人背后的清平世界,二或许正是因为他们占着茅坑不拉屎,把他们撤职又容易导致他们腹泻,干脆直接推进茅坑了事。
刘邦通过对人性的把握聚集了一大堆鸡鸣狗盗之徒,又通过干部的培养方式让一部分人成为国之栋梁,最后通过管理让队伍的持续价值得到保证。
九五之尊的大门正在向他缓缓打开。
鸿门宴是项羽一生的恨,如果,,那么,,可惜,世事总没有如果。
做一国之君,身为团队之魂,在对手面前,在属下面前,在世界面前,发出的声音一定要正直无比耿直无比正义无比,但是私下里一定要该肮脏的时候就肮脏。
不注意树立自己形象终究会让庞大的团队中下部分对你丧失信心,而私下里的无比正义所换来的不过是你败者为寇的命运。
我想,刘邦后半场的中原逐鹿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懂得了容忍天下之人并培养后挑选着为我所用并让他们始终有价值,外加偷偷摸摸的按着微型摄像头看那些家伙在干嘛。
世间的风霜没有消磨这个略显沧桑的男人的斗志,反而让他一步步坚定了斜睨天下的豪情。
王者之气,就从公元前206年的大漠风沙里,向我们信步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