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宁波古桥,走走我们的上升永济桥,它在海曙区高桥镇芦港村的半路庵自然村,距离梁祝大道300米处左拐,就可以看见一座高大的单孔石拱桥,南北架跨在西塘河上,它就是上升永济桥。西塘河是古代宁波北上京城、联系中原的主要水道,河上多官船,跨河所建都是高大的石拱桥。
上升永济桥全长26.30米,净跨8.22米,桥孔内设有纤道,桥面宽3.25米,两头各有29级台阶,两侧共设栏板、抱鼓18块,间立望柱,匾式桥额嵌于中栏外侧的拱券之上。桥始建于清代乾隆丙辰年(公元1736年),现桥是清光绪癸未年(公元1883年)重建,它是现今西塘河上建成时间最晚、形制最健全、建造最精致、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石拱桥。
此桥的桥名又是如何来的呢?这不但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还得追溯它的历史。古时,西塘河与大西坝河是宁波的水路官道,目前保存着的石拱桥还有四座,它们是高桥、新桥、上升永济桥、望春桥。高桥和望春桥,历史悠久,北宋时已有,两桥的位置分别在古代广德湖的西北角与东北角。
新桥,历史相对较短些,广德湖在北宋政和八年(公元1107年)废湖垦田后,湖田范围内的村落不断形成,与北面官道大路的联系也逐渐增多,再依靠舟渡,就极为不便,于是望春桥以西四里的地方,又新建了一座石拱桥,新桥就叫成了它的名字。
上升永济桥建造的年代,比新桥更晚,桥名中的"上升"两字其实是"上新"的谐音,西塘河的河水自西向东入城,上升永济桥在新桥的西面,也就是在新桥的上游,所以称"上新桥",至于桥名后面的"永济"两字,原先是一座庵的名字,现今尚存的桥碑中,写得很清楚,从前,在桥的南北两岸,各有一座庵,一名"普静",一名"永济"。
建了桥以后,两岸再不需舟渡,而"永济"的名字,恰好含有津梁之意,桥名就取为上升永济桥了。当然,两座庵早已遗迹无存,但"半路庵"却成了桥边村子的名字。至于桥名,当地没有人叫它为上升永济桥的,都叫它"半路庵桥",村子里的人则俗呼为"大桥头"。
桥北东侧有一间小屋,是建桥时同造的土地祠,平日里祠门紧闭,祠内立有两通桥碑,靠墙相向而立。右边是收支碑,左边是重建碑记。重建碑记由张家骧撰文。张家骧,字子腾,是宁波西门外郎官第张家大宅人,撰碑文时,官居吏部右侍郎、毓庆宫行走,他是清代宁波为数不多的高官之一,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