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的妈妈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责任心、很坚韧的女性。她有四个孩子,两个女孩两个男孩,年龄分别差1-2岁。我经常想,一个人怎么可以有这么大的精力和这么多的爱。这四个年龄相仿的孩子是如何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健康长大的?从我记事起,我的妈妈就有干不完的农活儿、家务活儿、裁缝活儿等等,从来没见过她在我面前坐着、躺着休息。后来因为陪读的原因,她跟着孩子们来到小镇,稍微能轻松一点,依旧在不停地洗洗涮涮、缝缝补补,农忙时回乡劳动。再后来还是因为陪读,来到市区,我由于上学的原因,只有寒暑假回家,她的身影依旧不是在厨房就是在卫生间……永远在转!她性格好强,身体也好强,小病基本不去医院,随着年龄的增长,几次大病压倒了她。大概只有在医院的病床上,才能看见她安稳地躺下,即使如此,心里、嘴里还牵挂着家里的老人小孩怎么吃饭、谁来带孙子们。她对四个孩子的爱就像对独生子女的爱,及时周到、细致入微,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语言上,都是毫无保留地付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一位母亲“一碗水端平”的爱,没有重男轻女,没有顾此失彼,每个孩子她都能看似简单地给予最多最平等最需要的爱,她好像有特异功能,准确知道每个孩子的需求。而对于我的所有人生转折点,我的妈妈很放心地尊重我的所有决定,从小如此,我也会耐心告诉她我的想法,她就像一个一心一意为我好、永远不会疏远我的朋友,做我坚强的后盾。
直到我自己也成为妈妈。起初,虽然怀胎十月,我并没有和女儿培养出太多感情,我很累很困很烦,不想管她,整个过程我的妈妈都在我身边。她承担着我的妈妈的重任,也承担着本来属于女儿的妈妈的我的责任。渐渐地我也更加体会到了为母不易,心里对母亲这个角色的看法、对妈妈的感情和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世间本没有感同身受,但这一点例外!从此直至女儿两岁三个月,我需要上班、加班,偶尔出差,我的妈妈比我陪女儿的时间多的多。在此期间,我们仨也很有默契,每天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白天各自在各自的“岗位”上负责任地工作、劳动。晚上女儿哭闹,我和妈妈陪着她熬夜。那段时间,女儿总说的是爱妈妈爱奶奶(因为学侄儿,她喊外婆为奶奶),也说爱奶奶爱妈妈。
后来由于工作变动的原因,我来到了另一座城市,我的妈妈照顾了我和女儿一周后回去了。我还是每天上班、加班,但是陪伴女儿的不是她的妈妈的妈妈了,换了新环境新的陪伴对象,女儿闹了半个多月。过了没多久,我的妈妈生了一场大病,爸爸说带了两年多的孩子突然不在身边了,身心掏空了,生病与这有很大的关系。我没有否认!
再后来,带着妈妈跑医院看病,带着妈妈去北京旅游,才能感觉到自己不是那个需要妈妈庇护的小女孩了,也可以为妈妈做点事了。我特别珍惜和妈妈独处的时光,可以敞开聊,宽慰她、也可以更加了解她。只是因为女儿和工作的原因,我回家看看的时间很少,而女儿只要一放假就嚷着要回奶奶家,很多时候都说“我的家在奶奶家!”从小的依赖和感情在小孩来说感受更加深刻。每次回去也是匆匆忙忙,使得妈妈应接不暇,从早到晚在厨房忙碌,每次离家都带着满满一箱好吃的,生的、熟的都有。我的女儿常说“奶奶真的是什么都给我带回来!”
现在,我们又回到了一种平衡状态。我的妈妈在那个大家庭里承担着自己的职责,我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生活、工作,我的女儿在自己的幼儿园里成长、建立自己的圈子。经常性的视频聊天、语音沟通是我们仨习惯的沟通方式,聊聊家长里短、工作情况,看看我的女儿。
不觉间,女儿四岁三个月了,懂得的更多了,会跟我说“妈妈,奶奶是姥姥的宝贝,你是奶奶的宝贝,我是你的宝贝。”跟我睡前聊天、斗嘴,唱歌跳舞自己录视频,一起讲故事、分享一天的事情,自己洗漱、换衣服,还有对我各种讨好等等,我看着她一天比一天独立、长大,欣慰也不舍,她三岁多时就说过“妈妈我不想长大!”我说“为啥?”她带着哭腔说“我长大你就变老了,我不想让你变老!”我沉默了片刻,不知道怎么接话。虽然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女儿大部分时间也是有自己的事情做,一般我会主动陪她学习,她是很少打扰我的,只有不舒服、特别无聊的时候才闹腾,才嚷着让我陪她干啥,这可能是女孩的天性。有时候她也会偷偷或不小心干坏事,比如把牙刷掉马桶里、偷吃零食、打破镜子。我训她的方式就是罚站。可能因为一个星座,我们俩的倔在一个点上,都不妥协,她不认错,我就一直让她罚站,有几次罚站一个多小时还不说自己错哪儿了,最后还得第三个人来给台阶下。有一天晚上睡下,女儿突然拍拍她的左脸蛋说妈妈,美国现在是白天,太阳去那边值班了;拍拍她的右脸蛋说中国是黑夜,月亮来我们这边值班了(我之前用地球仪给她讲过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我也是被她的比喻惊讶了一下。暑假离开我去奶奶家一个星期,回来后,明显感觉她更有自己的想法了,下班回来交流少了,各自安静。最近正经历着我最喜欢的一种班后生活,我在卧室看看书、干自己的事,女儿在客厅听小爱同学讲故事,听到好奇的、不懂的、新学到的,按下暂停键,跑进来问我“妈妈,甲醛是什么?为什么要等甲醛散去?妈妈,水果烂了一点削了也不能再吃了!妈妈,吃东西要看保质期,如果是六个月,超了就不能吃了……”孩子的成长大概就累积在这些细节中吧!
人都说,爱是向下传递的,每个人对孩子的爱和付出总是多于父母!好像妈妈爱我、我爱女儿是天经地义的。但是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妈妈是从有了宝宝后开始爱她的,而宝宝却是从出生就开始爱妈妈的。不争的事实是,孩子从小到大整个过程在学习、适应、成长,需要更多的帮助、陪伴和引导,而相对来说,父母在生活上和心理上更加独立,客观上对父母投入的精力和付出少了,并不是对她们的爱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