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高考的日子就会讨论到上海北京是否比别的地方的人高考占了优势,录取率有多少等问题。
我在小的时候也抱怨过这样的问题,你看,上海北京考大学多容易啊,超过90%的录取率。我们那会儿很多知青的孩子都回上海去考大学,貌似有很大的优势。这真的是不在其中,不懂其道理。当你有小孩儿要一步步经历从幼儿园选择到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一步步走过来,你才真正体会到个中滋味。也会为上海抱不平(北京不了解,不予评价)。
我们看录取率的时候还应该参考的一个数字是总报考人数,还有就是这一路走过来的各个关卡中录取率,而非简单看最后的录取率。
先看看上海学生一路走来的现状,从入园,幼升小,小升初,自招预录,中考,综招,高考,每一道都是一个坎。而想要顺利跨过每一道坎,是要额外做很多很多的努力,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的课外辅导,机构,团课欣欣向荣的原因之一吧。每一关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持父母加孩子过五关斩六将,优质民办的吸引力也远远高于公办学校。其实公办学校也有很多非常好的,尤其是小学。前提是你要有学区房,还要有一定年限的要求,所以北京上海好的学区房的价格是天价,十几平米挂户口的房子总价也是吓死人,但是还是被疯抢,就像菜场买白菜。初中的特色班也是可以的,只不过大数据及相应的氛围远不如民办来的鸡血。优秀的学校甚至出现10:1的录取率,甚至更为夸张的比例,可谓是挤破头。而民办录取的标准也是很神秘的,因为神秘也让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去学各项技能,拿各种证书,以便可以拿到敲门砖,最终拿到录取通知书。即使拿到了证书,也不代表你可以有机会拿到面试资格,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同时,也焦虑万分。要么找各种方式去拼机会,要么只能接受地段对口,或拼个国际学校。好的国际学校贵不说,不是每个家庭能承受的,选拔的过程也是很艰难的。
中考的自招也是,自招题范围很广,不仅仅是书本里的知识,很多生活常识,社会现象,时事政治,上到天文,下到地理。自招预录的推优,自荐,补录,竞赛,冲考,又是一轮煎熬。学神们早早确定,学霸们纠结选哪家,中上的拿到八大又弃坑,准备拼裸考去争取四校,每年几家欢喜几家忧。预录了吃了定心丸,毕竟裸考的不确定性太高,预录了就开始学高中内容,其实准备自招时候高中内容就学了不少,这时候再学基本是把高中内容学完,感觉现在不提前学根本就没法跟的上。学校平时考的比教的难,让孩子和家长不得不去各种学。而中考高考降低难度,区分度太差,完全需要靠语文拉分。仔细认真,基础扎实的孩子更容易胜出,状元或者前面的很可能不是平时一贯的学霸,这也是为什么大家拼自招的重要原因之一。0.5分可以几十个人拉出去,让大家都考的胆战心惊。上海的中考会有近一半的人被分流到三校,这些在高考中未被体现,也造成大家觉得上海高考容易的原因之一。
说到高中,还要看看保送比例,出国比例及其他选择。作为神校的上外很多时候参加高考的只有不到10人,四校也很大比例保送,出国;八大,市重点,区重点出国比例也不低,还不算国际学校,这些高中的分流也被不了解的人所忽视。改革下的小三门大三门,从高中考到高三,一点不能松弦。不是四校理科班的娃轻易都不敢选物理化学,也出现了上大学后理科不过关的怪象。高考和中考一样,真正考试的区分度远低于我们那个年代,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而是得语文者得天下。中考高考的区分度越低,家长们越焦虑,外面课越多,孩子们也越辛苦,因为都希望可以自招综招成功,避免走裸考这座独木桥。竞赛如果真的取消,更是一轮拼杀,更不知道考什么来获得机会名额,会滋生更多神秘考机构吧,当然这些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
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管是我们那个年代还是现在,进入大学后的上海学生,综合素质普遍不错。如果真的是上海容易,大家认为只要有机会来上海参加高考就能上大学的,为啥在大学里不管是学习成绩还是见识谈吐并未有明显优势呢?
看数据没错,但是要分析数据背后的故事和原因。数据有时也是迷惑人的!
当然,教育资源的不均匀确实是存在的,有些非常优秀的大学因为地理位置,现在也不像原来那么被关注,生源也会受到影响。身处大城市的北京上海在这一点上有着自身的优势,所以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优秀人才,同时也增加了更多的压力,网上的各种段子也是层出不穷,各种解嘲的同时,也体现了现状。我内心更喜欢之前有层次区分度的高考中考,相对公平,相对透明的选拔方式。但是,在现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只能修炼自身,练好基本功,以不变应万变。真正认真评估自己的娃到底适合走哪条路,竞赛,自招,裸考,国际还是其他,早早定位,早早准备,才是上策。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父母很多时候不愿意面对现实,我也是,所以在各种自认为的选择中不断摇摆,各种累,效果也不好。
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家都不易,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