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中,科因将遗传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分子生物学及解剖学现代研究结果的许多线索编织在一起,严谨而优雅地证明了为什么说进化论不止是一项正确的理论,更是一个事实。
一、什么是进化
· 生物被设计得能够完美匹配其生活方式。于是认定这一切源于有意识的设计,只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论罢了。
· 达尔文的目光却越过了表象。他以大量的证据为基础,提出了两个概念,永远地驱散了“有意识设计”的论调。这两个伟大的概念即是进化与自然选择。
· “达尔文学说”就是基于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现代进化论的核心是:一个生活在35亿多年前的原始物种(可能是一个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逐步进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种,其规模随着时间而不断扩大,发散出许许多多新的不同物种,其中所发生的大多数(不是全部)进化改变的机制是自然选择。
· 如果把这个表述拆分开来,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包括了六个方面:进化、渐进性、物种形成、共同祖先、自然选择,以及进化改变的非选择性机制。
· 物种随时间发生了遗传改变,一个物种在很多代之后可能进化成为极其不同的某种生物。这种不同之处的基础是DNA的改变,而后者则源于突变。
· 要产生一个进化上的改变,需要历经很多代。新特征的进化,不会只发生在一代或几代之间,而是通常需要成百上千代,甚至是上百万代。
· 所有的生物享有某些共同的基础特征。其中包括我们用于产生能量的生化途径、我们标准的四字母DNA编码,以及这一编码被解读并翻译成为蛋白质的方式。所有物种都可以回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它拥有上述这些共同特征,并将其传递给了自己的后代。
· 生命是多种多样的。这种多样性之所以能从一种祖先形式发展而来,这要涉及了进化的第三个方面:分化,或者物种形成。
· 物种形成只不过意味着:进化出了不能彼此交配的两个物种,也就是这两个物种的个体之间不再能够彼此交换基因。
· 任意一对物种必定都有一个生存于过去某个时间点的共同祖先,共同祖先的概念是物种分化的另一面。其含义仅仅在于:我们总能通过DNA测序或研究化石的手段来回溯过去,发现任何两个后代物种都能汇合于某个祖先物种。
· 在达尔文之前,生物学家们就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它们始终可以按一种当时称之为“自然的”方式进行分类(嵌套式分类)。“自然的”分类方式本身就是进化论的强大佐证。
· 通过DNA测序,我们可以检测生物基因序列的相似程度,从而判别其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这一方法的合理假设是,具有类似DNA的有机体有着更近的亲缘关系,他们的共同祖先生活的年代更接近现在。
· 自然选择的思想是:如果一个物种之中的个体在基因上彼此有所差异,而其中一些差异还影响到个体在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那么在下一代中,能带来更高存活率和更高繁殖率的“好”基因将比“不那么好”的基因拥有更多的拷贝。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有益的突变出现并扩散到了种群中,有害的基因被消除了,种群将变得越来越适应其环境。
· 生物不仅仅是突变过程中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产物,同时还要受到发育和进化的历史所限制。进化必然要在已有祖先物种的设计基础上才能创建新的物种。
· 除自然选择之外,别的某些过程也能导致进化上的改变。这方面最重要的一个现象是不同基因所占比例的随机变化,该现象由不同家庭的不同子代数量引起,结果会产生与适应性完全无关的随机进化改变。这种方式只能轻微地影响重要的进化改变,因为它不具有自然选择的塑造能力。
· 理论远远不只是对于事物真相的猜想,而是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命题,对于客观世界的真相进行了解释。一个理论如果可以称之为科学的理论,就必须能够被检验,并能提出可被证实的预测。
· 进化论被达尔文最初提出来的时候的确是一个理论,不过也是个得到了强烈支持的理论;而从1859年开始,随着越来越多支持证据的积累,这个理论逐步成为了“事实性”的理论。
· 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基于进化论的预测:既然存在着古生物的化石遗骸,我们就应该能够在化石记录中发现一些关于进化改变的证据。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一些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物种,它们所构成的种系展示了“发生着变化的子代”,体现了适应性。我们应该能够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物种形成的现象:一个种系的后代一分为二,甚至更多。我们也应该能够在野外发现新的物种。我们应该能够发现这样的物种:它们将两个据推测有共同祖先的物种联系到一起。这些“缺失环节”(“过渡形态”)所出现的地层应该对应于推测中种群发生分化的年代。我们应该能够预期,任何一个物种内部都在许多特征上存在基因的差异性,否则进化根本就没有发生的可能性。我们应该能够发现不完美适应的许多例证,其中的进化并没有达到设计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我们应该能够在野外观察到正在发挥作用的自然选择。
· 达尔文学说还能被“后证实”的证据所支持:这些事实或数据不一定是进化论预测得到的,但只有在进化论的框架下才能得以解释。支持进化论(反对神创论)的“后证实”包括:地球表面物种的分布情况、有机体从胚胎发育而来的奇怪方式,以及没有明显用途的退化特征的存在。
二、岩石之书
1.化石的形成
· 化石的形成是个很简单直接的过程。动植物的遗骸必须是在水中,沉到水底,还要被沉积物迅速覆盖,以避免腐化或被食腐动物吃掉。植物或陆生动物死在湖泊或海洋底部的可能性极小;海洋生物本身就生活在海底表面甚至海底之下,因此大部分化石都是海洋生物化石的原因。
· 被沉积物安全地掩埋之后,动植物遗骸的坚硬部分就会被可溶矿物质浸透并替换。剩下的工作就是让遗骸整体在岩石中印上一个投影,这一步借助的是上层继续堆积的沉积物所产生的压力。动植物遗骸中的柔软部分很难形成化石,由此导致我们对古代生物的了解严重失衡。
· 化石形成以后,还要躲过地壳无穷无尽的平移、褶皱、高温以及碾压才能留存下来,这些地质活动彻底毁掉了绝大部分的化石。
· 要建立完整的岩层次序,你不得不交叉比对世界各地的地层样本。如果一层同样的岩石含有同样的化石,却出现在不同的地点,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这两处地层形成于同一个年代。
· 如果我们知道一种同位素的半衰期、其在岩石形成之初的含量,还知道这种同位素现在的含量,那么估算岩石的年代就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了。
· 进化论的反对者声称,放射性衰变的速率可能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或者在岩石所承受的极端物理压力下发生改变。不同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速率不同,如果它们各自的速率还有变化,就不可能总是给出一致的年代测定结果。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内将同位素置于极端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时,其半衰期也从未发生改变。
2.化石中的事实
· 浏览全部岩层序列可以发现,早期的生命极为简单,而更复杂的物种则要在一定时间之后才能出现。最年轻的化石应该与现存物种最为相似。
· 我们还应该能够观察到种系内发生的进化改变,也就是一个动植物物种随着时间转变成为另一个不同的物种。后来的物种应该具有与先前的物种类似的特征,使之看起来像是先前物种的后代。
· 既然生命史包含了从共同祖先分化出来的不同物种,那么我们应该能够在化石记录中观察到分化,以及那些共同祖先。
· 邻近地层中的化石彼此相像,分隔较远的地层中的化石则不太相像,这暗示着分化是一个渐进的连续进程。
· 化石所呈现的物种在时间长河中逐步出现的方式绝对不是随机的:简单的物种先于复杂的物种,祖先物种先于子代物种。最接近现代的化石则来自最类似于现存生物的物种。
· 为了展示一个单一种系的进化改变,首先需要岩层的沉积过程有良好的延续性,其次最好能有较快的沉降速度,而且还不能有缺失的层次。进行此类观察的理想对象是像浮游生物这类体型极小的海洋生物。
· 在化石记录中观察到进化远比了解其为什么进化要容易得多。我们能够认定的只有:进化发生过,进化是逐步发生的,进化的方向和速度都始终处在变化中。
· 根据进化论,任意两个物种(无论多么不同)一定都有一个单一的共同祖先,我们称之为“缺失环节”。 我们可以在化石记录中发现“缺失环节”的近亲,它们同样可以作为进化过渡的证据。
· 要说明两类生物存在共同祖先,我们需要找到的是把两类生物的特征集合在一起的物种化石,还要有证据表明这些化石来自恰当的地质年代。
· 早期的四足动物与今天的两栖类有许多相像之处:它们都有扁平的头部和身体、清晰可辨的颈部、发育良好的腿及肢带。它们与早期的鱼类显示出极强的联系,特别是被称为“肉鳍鱼”的种类。
· 于2004年发现的鱼类与两栖类之间的过渡形态生物堪称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这就是提塔利克鱼。提塔利克鱼的特征使之成为了在它之前的肉鳍鱼与在它之后的两栖动物之间的直接联系点。它拥有鳃、鳞、鳍,明显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鱼。但它同时还有类似于两栖动物的特征。
· 提塔利克鱼拥有一套强大的肋骨,有助于把空气吸入肺中,并从鳃中获取氧气,提塔利克鱼可能同时采用这两种呼吸方式。同于肉鳍鱼鳍内众多的微小骨头,提塔利克鱼的肢骨数量更少,但更为有力;而且其骨头的数量和位置与此后发展起来的所有陆生动物都是一致的。
· 达尔文知道鸟类与爬行类之间的第一个连接点,这种乌鸦大小的动物被称为始祖鸟。始祖鸟更像是爬行动物,而不太像是鸟。类似鸟类的特征只有两点:巨大的羽毛和一个可以对握的大脚趾。
· 长有羽毛的兽脚亚目恐龙包括千禧中国鸟龙和顾氏小盗龙。兽脚亚目恐龙不仅有着最早出现的鸟类特征,似乎还有着与鸟类类似的行为方式。
· 飞行动作的进化途径至少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叫“自树而降”模式。一些兽脚亚目恐龙至少有部分时间生活在树上。长有羽毛的前肢有助于这些恐龙滑翔于树与树之间,或者从树上滑翔到地面。
· 另一种有别于此的模式被称为“自地而升”理论,这是更为可能的一种理论。按照这一理论,飞行的进化源自张开双臂的奔跑和跳跃,而带羽毛恐龙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为了捕捉猎物。
· 几乎可以肯定,鲸进化自一个偶蹄目的物种——每只脚上长有偶数蹄的哺乳动物,比如骆驼和猪。生物学家目前相信与鲸亲缘关系最近的现存物种是河马。
· 印多霍斯是鲸的近亲,它属于偶蹄目动物。印多霍斯与鲸的亲缘关系十分明显:其耳朵和牙齿的特殊形态只有在现代鲸及其水生祖先中才能找到。从印多霍斯到弓头鲸的过渡路径是:巴基鲸、走鲸、罗德候鲸、矛齿鲸。
· 恐龙当中的沧龙、鱼龙、蛇颈龙都曾是凶猛的海洋霸主。随着这些爬行类竞争者的灭绝,鲸的祖先可能发现了这个开放的全新生存环境,远离捕食者,又有享之不尽的丰富食物。
3.化石告诉我们
· 爬行动物与哺乳动物之间当然也有过渡形态生物,而“像哺乳动物的爬行类”中间体在化石记录中比比皆是。
· 化石为进化论做了慷慨激昂的辩护。岩石中的记录证实了进化论的一些预测:种系内的逐步改变,种系的分化,以及迥异物种之间过渡态物种的存在。
· 当我们发现过渡态物种时,它们就准确位于预测中应该位于的地层位置。如果进化论不是真的,那么化石将不会按次序出现,使进化论变得合理。
· 任何进化改变,即使是最主要的特征,也必然是基于旧特征塑造出来的新特征。
三、进化的残迹
· 动植物的体内存在其祖先的线索,证明了进化曾经发生过。其中有一些很特别,是隐藏起来的特征,比如“退化器官”。有时我们还会发现“返祖现象”。
1.退化器官
· 鸵鸟的翅膀是退化的器官特征:它对于一个物种来说,在其祖先时曾经是一种适应,但现在已经彻底丧失了用途。这翅膀也不是全无用处,它们已经进化出了新的功能:帮助鸵鸟保持平衡、求偶,以及恐吓敌人。
· 进化论从没说过退化的特征没有功能。一个特征可以同时是退化的和有功能的。说它是退化的是因为它不再具有它最初进化出来时所要执行的功能。
· 从代谢的角度来看,飞行是耗费巨大的,用掉了很多本可用于生殖的能量。如果飞起来的目的只是为了躲避捕食者,而捕食者通常不会出现在岛屿上,或者如果食物在地面上就易于获得,那么翅膀退化的鸟类个体反而会获得繁殖上的优势,于是自然选择就更青睐于不会飞的鸟类个体。
· 盲鼹鼠的退化的眼睛中含有一种感光色素,对于低强度的光线有一定的敏感性,有助于调节盲鼹鼠的昼夜节律。
· 许多现存的鲸类都有已经退化的骨盆和腿骨,证明它们源自四足陆生动物祖先。
· 人类最著名的退化特征就是阑尾。在吃树叶的灵长类,比如狐猴、蜂猴和蜘蛛猴身上,更大的盲肠成为了一个发酵罐,其中含有的细菌能够帮助动物把纤维素分解成为可以吸收利用的糖。人类的其他退化器官包括尾骨和立毛肌(“鸡皮疙瘩”)。
· 我们的头皮下面有三块肌肉附着在每只耳朵上。这些肌肉是无用的,而有些人却可以用它们来动耳朵。很多动物都有这三块肌肉,比如猫或马,并可以用它们控制耳朵转动,定位声音的来源。对于这些物种而言,转动耳朵有助于它们发现捕食者,找到它们不见的幼崽,以及进行其他活动。
2.返祖现象
· 很偶然地,一个生物个体会出现奇怪的特征,看起来像是某种祖先特征的再现。这些偶然被表现出来的祖先特征称为返祖现象。
· 最著名的返祖现象就是鲸的腿。每五百条鲸中就会有一条出生时长有后腿,并且伸到了体壁之外。
· 对于返祖现象,我们的最佳推测是:某些久已沉默的基因又被唤醒了。有些基因对应的特征在祖先身上有用,但在进化的过程中渐渐不再有用,于是这些基因就在自然选择中沉默了。当这些基因意外重新获得表达时,就发生了返祖现象。
· 现代马也有类似的返祖现象。现代马的祖先体型较小,长有五个脚趾,结果现代马只剩下了中间的脚趾,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蹄。马的胚胎在发育之初有三个脚趾,偶然的情况下,多余的脚趾也会继续发育,直到成为真正多出来的脚趾,完全形成马蹄。
· 人类中最令人震惊的返祖现象是“尾骨突出”。人类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条相当大的鱼一样的尾巴,在罕见的情况下,这条尾巴没有完全退回去,就会产生脊柱末端突出一截尾巴的婴儿。
3.死去的基因
· 返祖现象和退化的器官特征表明,当一个特征不再有用或发生退化的时候,生成它的基因不会立刻从基因组中消失。进化通过使这些基因失活来终止其作用,而不是把它们从DNA中剔除。
· 我们可以看看基因序列是否有突变,导致它不会再生成序列正确的有用蛋白质;我们也可以看看基因的控制区是否失活了,无法再开启这个基因的表达。一个没有功能的基因都被称为假基因。
· 最著名的人类假基因是ψGLO,它在其他物种中负责生成L-古洛酸-γ-内酯氧化酶。这种酶参与了由简单的葡萄糖合成维生素C(抗坏血酸)的工作。ψGLO不起作用的原因是其序列上缺失了一位核苷酸。
· 我们体内还有一些已经死去的基因来自病毒。有种病毒叫作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能够复制自身的基因组,并插入到它们所感染的个体的基因组内。人类的基因组中包含了上千个此类病毒基因,不过它们几乎全都由于突变而变得无害了。其中有一些恰好处于人与黑猩猩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
· 我们携带着大约800个嗅觉受体基因,其中一半是假基因。人类的嗅觉受体基因,看起来与其他灵长类极为相似,而与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不太相似,与亲缘关系更远的爬行动物就差异更大。
· 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一个袋状的胃,内有各种消化酶用以分解食物。而鸭嘴兽的“胃”只是食道在与肠子连接部位的稍稍膨大。这个“胃”完全没有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腺。我们确切地知道鸭嘴兽的祖先是有胃的,因为在鸭嘴兽的基因组中有两种消化酶的假基因。
4.胚胎中的重写本
· 所有脊椎动物发育之初的形态都是一样的,看起来相当像是鱼胚。有些血管、神经甚至器官,在所有物种的胚胎发育之初都存在,然而却会在其后的发育中突然消失,或者经历很扭曲的变化,迁移到另一个位置。
· 在鱼类和鲨鱼中,胚胎血管模式发育成为成体血管模式的过程中,没发生太大变化。但在其他脊椎动物发育的过程中,血管移来移去,有些甚至干脆消失。
· 在一个物种进化成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中,后代继承了祖先的发育程序,也就是所有能形成祖先身体结构特征的基因。
· 许多在后续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需要之前已经形成的结构给出一个生物化学的启动提示信号。为了避免有害的副作用,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原有成熟的发育蓝图上做一些不太剧烈的改动。
· 在受精之后6个月,我们的全身都被一层密密的绒毛所覆盖,也就是胎毛。胎毛一般会在出生前一个月脱落,被分布稀疏得多的汗毛所代替,直至出生。鲸的胚胎也有胎毛,这是它们的祖先生活在陆地上时遗留下来的残迹。
5.糟糕的设计
· 完美的设计才真正是一位有技巧有智能的设计师的标志,而不完美的设计只能是进化的标志。某些特征运转良好,但应该还可以更好;而另一些特征则根本没有用处,不过是进化留下的糟粕。
· 比目鱼进化自一种正常对称的鱼。它们发现翻倒在海底能在捕食者和猎物面前隐藏自己,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下面的眼睛既无用,还容易受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然选择采取了一条曲折但可取的道路,来移动比目鱼的眼睛,并让它的身体发生变形。
· 大自然最失败的设计当属哺乳动物绕弯子的喉神经。从大脑到喉部的直线距离不超过30厘米。喉神经却没有采用直线的途径,而是一直下行到胸部,绕过主动脉以及从一条动脉上发端的一根韧带,而后重又向上行进,一直连接到喉部,故而也称喉返神经。这根神经的长度约为90厘米。
· 与哺乳类的主动脉一样,喉神经也源于鱼类祖先的鳃弓。在所有脊椎动物早期像鱼一样的胚胎内,这条神经沿着第六鳃弓的血管自上而下延伸。它是更大的迷走神经的一个分支,来自大脑后部。
· 男性的睾丸是从鱼的生殖腺进化而来,会在腹腔留下薄弱点,因而有可能导致腹股沟疝。男性的尿道也是个糟糕的设计,它恰好直接从前列腺中间穿过,而这个腺体为我们制造了精液的部分液体。哺乳动物的前列腺是由尿道壁的组织进化而来的。
· 我们进化出了较大的头部,而女性的骨盆开口又必须保持窄小,以允许高效的双足行走。妥协的结果就是人类生产时的困难和巨大的痛苦。
· 卵巢和输卵管之间有缝隙,一枚卵子要通过输卵管进入子宫之前,必须先要跨过这个缝隙。如果一个受精卵偶然没能成功跨过去,就会落入腹腔。这就是“宫外孕”,必然导致孩子的死亡;如果不及时手术,还会危及母亲的生命。这个缝隙是我们鱼类和爬行类祖先留下来的残迹。
四、生命的地理学
· 达尔文意识到,进化论不但必须要能解释动植物的起源与形态,还必须要能解释它们在全球的分布方式。《物种起源》中的两章内容为生物地理学奠定了基础,这是研究物种全球分布的科学。
· 达尔文认为,物种的分布不能用创造来解释,而只能通过进化来解释。动植物要能够通过某种方式扩散到遥远的地方;它们要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进化出新的物种;还要结合远古时代地表的平移性运动,例如周期性的冰川扩张。
· 应用分子钟,我们可以把物种的进化亲缘关系与已知的大陆运动、冰川运动,以及真正的陆桥形成做一个时间上的比较。这将告诉我们,新物种的起源是否与新大陆或新栖息地的起源相一致。
1.大陆
· 如果你去过两个相距遥远,但有着相近地貌和相似气候的地方,你会发现那里却生活着不同的生命形式。不同的物种却可以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相似的角色,从而具有相似的外观。
· 进化论用趋同进化来进行解释。生活在类似栖息环境中的物种所经历的环境选择压力也是类似的,所以它们会进化出类似的适应性,或称之为“趋同”。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外观和行为的类似。
· 趋同进化证明,进化论中的三个方面是共同发生作用的:共同祖先、物种形成,以及自然选择。物种形成是每一个共同祖先产生众多不同后裔物种的过程。而自然选择令每一个物种很好地适应了它们所处的环境。
· 有袋类来到南美洲的时候,南美洲与澳大利亚是连成一体的,是当时的南方超级大陆冈瓦那的一部分。此时的南美洲仍与今天成为南极洲的大陆相连,而南极洲又与澳大利亚相连。有袋类要从南美洲前往澳大利亚,必定穿过了当时的南极洲。在南极洲确实存在着有袋类的化石。
· 如果进化的确发生过,那么某地的现存物种应该源于稍早时期同样生活在该地区的物种。
· 化石祖先与其后裔物种的一致性,引发了一个在进化生物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预测,即达尔文假说,他在《人类起源》中提出,人类的进化发生在非洲。
· 现在南方的各个大陆在二叠纪末期是像拼图一样对接在一起的,组成了一块叫作冈瓦那的超大陆。这样冰川的划痕(冰川似乎起源于中部非洲这种火热的地区,冰川的移动方向是从海里到陆地上)以及舌羊齿的分布(散布于各个南半球大陆上的部分地区)都立刻变得合情合理了。
· 在这张古地图上,冰川的划痕一律从南极洲的中心指向周围。而在二叠纪时,南极洲地区恰恰就是冈瓦那超大陆在南极点附近的区域。
· 当我们把舌羊齿的分布图与冈瓦那的地图叠放在一起时,前者不再显得毫无章法:所有的小片被连接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沿冰川周边的环状地带。那恰恰就是温带落叶树木生长的凉爽地区。
2.岛屿
· 第一类是大陆岛屿。这类岛屿曾经是陆地的一部分,后因地质运动而与大陆分离开来,海平面上升淹没陆桥或大陆板块发生移动都是可能的原因。另一类岛屿是海洋岛屿。它们从未与任何大陆相连,直接产生于海底的火山或珊瑚礁,最初只是毫无生命迹象的荒岛。
· 海洋岛屿缺少了很多我们可以在大陆和大陆岛屿上看到的物种。虽然海洋岛屿缺乏很多最基本的动物种类,但当地的生物往往有极大的丰度,由许多类似的物种组成。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海洋岛屿上的生命组成严重失衡。
· 海洋岛屿上常见的本地生物种都具备长距离扩散并移居到海洋岛屿上的能力,通常缺失的物种则缺乏这种能力。
· 鸟类能够在大海上飞行很远的距离,而且它们所携带的不只是它们的蛋,还有它们所吞下的植物的种子、羽毛中的寄生虫,以及脚上粘着的泥土中的微小生物体。
· 动植物搭便车上岛的方式还有“圆木或大团的植物。这些东西通常是从河口附近漂离大陆的。
· 某一个物种通过长距离扩散到达一个遥远的岛屿,这种事情不可能很频繁地发生。要是扩散真成了家常便饭,那么海洋岛屿的生命形式将与大陆以及大陆岛屿上的生命变得十分类似。
· 几乎无一例外的,海洋岛屿上的动植物与距其最近的主陆上的物种最为相像。
· 海洋岛屿上所栖息的生物源自早期移居来此的物种,可能是来自附近的大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从遥远的地方扩散而来。一旦到达岛屿上,偶然来此的移居者便能形成许多物种,因为海洋岛屿为它们提供了大量没有竞争者或捕食者的空置栖息地。
3.尾声
· 生命在地球上的分布同时反映了偶然性与规则性。偶然性在于,植物和动物的扩散取决于不可预知而又反复无常的风、洋流,以及定居成功的几率。规则性在于,进化论预测,许多动植物到达一个新的未被占据的栖息地之后,会在进化中变得欣欣向荣,形成新的物种,并填补空置的生态位。我们还能在距其最近的大陆或岛屿上找到这些物种的近亲。
五、进化的引擎
· 存在这样的适应性,寄生虫为了传承自己的基因而控制其寄主的多种多样的方式。有一些适应性令动物看起来像是植物,还有相反的适应,即植物看起来像是动物。
· 我们能发现看起来似乎经过完美设计以适应其环境的动物。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推翻了上千年来确定无疑的神创论,代之以客观唯物的进程,即自然选择,其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 自然选择作用于外部特征时,它只是改变了种群的基因组成,增加了基因变异体的比例,提高了存活率和繁殖率。
· 选择并不是一套从外部作用于种群之上的机制。选择是一个进程,描绘了导致更佳适应性的基因如何随着时间而提高自身频度。
· 自然选择创造一种适应性要涉及三个方面。最初的种群必须有差异性,否则这一特征无法进化上述差异性的一部分必须源于基因型的改变,,差异性必须要有其遗传基础(可遗传性)。基因的差异性必须影响到个体产下后代的可能性。
· 基因的差异性源于突变,即DNA序列的意外改变,发生于细胞分裂时核酸分子的复制过程中,通常被当作是一种错误。由突变产生的基因差异性非常广泛。突变的发生是随机的。
·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是偶然的突变所造成的,但是自然选择显然不是随机的,它是一种强大的限制力量,积累比其他基因更有机会传承给后代的基因,并令个体永远能更好地应对它们身处的环境。
· 自然选择理论有一个重大的任务:解释每一种适应性是如何一步步从之前的特征进化而来的。这包括身体的形态和颜色,还包括所有特性之下的分子基础。选择必须能解释复杂生理特性的进化。
· 选择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来形成这些特征。它必须创造它们,通常是一步步以之前的特性为基础。这一进程的每一步,适应性的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给予经历这一进程的个体以繁殖优势。
· 对于这个特征的进化,我们在理论上应该能够想象出一个可信的、渐进的、大致的过程,每一阶段都提升了进化者的适应度(后代的平均数量)。
· 一种适应性必须通过增加进化者的繁殖数量来实现进化,因为决定了哪一个基因能传给下一代并导致进化的,是繁殖而非存活。
· 适应性总是能提高个体的适应度,却不一定提高种群或物种的适应度。进化可能产生这样的特征:它在有利于个体的同时对物种却是有害的。
1.没有选择的进化
· 自然选择不是进化中发生变化的唯一方式。进化被定义为某一等位基因在种群中所占比例的改变。不同等位基因的比例可能完全出于偶然性的原因而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特别是在小规模种群中。新的突变可能因此乘虚而入,经由这一随机抽样过程而提高或降低其频度。
· 这种基因频度随时间的随机改变被称为基因漂移。这也是进化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包含了等位基因频度随时间的改变,但它却不来源于自然选择。
· 漂移是一个随机的过程,而选择却是与随机性相对立的。基因漂移会改变等位基因的频度,不管它们对于其携带者是多么有用;选择总是去除有害的等位基因,提高有益等位基因的频度。
· 作为纯粹的随机过程,基因漂移无法进化出适应性。那需要非随机的自然选择。漂移所能做的就是引发对生物既无益处也无害处的特征的进化。基因漂移甚至还会压制自然选择。
2.动植物育种
· 最显而易见的选择的证据是人工选择(动植物育种)。这是通过对其野生祖先中就已存在的差异性进行选择来实现的。育种在非常短的时期内就实现了巨大的改变。
· 在人工选择中,繁殖成功的标准是人类的意愿,而非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3.试管中的进化
· 霍尔从大肠杆菌E.coli菌株中删除了一个基因。这个基因原本可以产生一种酶,令细菌能够把乳糖分解成更小的组分,成为可利用的食物。失去这个基因的细菌被置入只有乳糖作为食物来源的环境中。很快失去的基因的功能被另一种酶取代。后者之前不能分解乳糖,现在却由于一个新突变的出现而能微弱地分解乳糖。另一个适应性突变发生了:它增加了这种新酶的数量,令更多的乳糖可以被利用。第三个突变发生在一个不同的基因上,让细菌更易于从环境中摄取乳糖。
· 自然选择能够推动复杂的交互生化系统的进化,这个系统中的所有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选择不会凭空创造出新的特征:它通过对已经存在的特性的改造来产生“新的”适应性。
4.对药物和毒物的抗性
· 自然选择导致那些能抵抗药物的细菌将存活下去,留下基因一致的同样具有抗药性的后代。结果就是,药物的效力逐渐衰退,我们又一次面对着医疗难题。
· 70年前青霉素能够除掉世界上任何一种葡萄球菌。而现在95%的葡萄球菌菌株对青霉素有抵抗力。
· 病毒,最小的可进化生命,也已经进化出了对抗病毒药物的抵抗力。这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AZT(齐多夫定),这是一种用于抑制艾滋病毒在寄主体内进行复制的药物。
5.野外的选择
· 野外的自然选择总是慢得要命,例如羽毛的进化可能就用了数十万年。另一个导致难于实时观察到选择作用的因素在于,普通的自然选择并不导致物种的改变。
· 如果我们想要看到选择发挥作用,应该关注一些世代时间短且要适应新环境的物种。这很可能发生在物种移居到新的栖息地或经历严重的环境变化时。
· 在持续的干旱之下,自然选择会令植物进化得比其祖先开花更早,因为干旱期的土壤在雨后会迅速干燥。如果你是一株在干旱中不能迅速开花生籽的植物,那么你将没有后代。
6.选择能够建立复杂性吗?
· 我们不知道任何起点完全与自然选择无关的适应性。对于解剖学上的特征,我们能在化石记录中简单地上溯其进化过程,看看不同的改变是以什么顺序发生的。于是我们至少就能确定改变的顺序是否遵从逐步适应的进程。
· 既然纤维蛋白原在所有脊椎动物中都作为一种凝血蛋白质出现,可以推测它是进化自一种有着不同功能的蛋白质,后者存在于非脊椎动物祖先体内,这种祖先生物不具有凝血途径。杜利特尔在海参体内发现了这种蛋白。
· 动物在实验室内以及移居研究中的尺寸和体形改变速率,远快于化石中的变化速率,因此选择极其适于解释我们在化石记录中看到的变化。
· 尼尔森和佩尔格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以一片背后是色素层的光敏细胞(一个视网膜)为起点,然后让这个结构周围的组织随机改变形态,并把每一步的尺寸和厚度变化都限定在1%以下。为了模拟自然选择,模型只接受提高了视觉敏锐度的“突变”,去除了那些降低敏锐度的突变。在令人惊异的短时间内,模型就获得了一个复杂的眼睛,历经了与上述假设的真实过程相似的各个阶段。眼睛先向内折叠以形成杯状,然后杯口被透明的表面所覆盖,接着杯中的内含物不但凝成了晶状体,而且还具有能够产生最佳图像的尺寸。
六、性别怎样驱动进化
· 一个物种中雄性与雌性之间的差异特征被称为性别二态性。科学家们发现表现在雄性身上的性别二态性特征似乎违背了进化论:不但浪费时间与能量,还降低了生存率。
1.解答
· 达尔文注意到,如果在一个物种的雄性和雌性之间有差异性的特征,那么那些复杂精美的行为、结构和装饰几乎全是出现在雄性之中的。
· 选择的传递不在于存活与否,而在于繁殖与否。这就是产生那些华丽的特征与行为的原因。生存与繁殖之间蕴含着一种平衡性。而达尔文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他将这类导致性别二态性的选择命名为性选择。
· 性选择导致的特征将在这样的情况下获得进化:其所带来的繁殖率提升的程度超过了其所导致的生存率下降的程度。
· 性选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雄性间进行直接的争斗,以决定谁可以接触到异性。另一种是由雌性在可能的伴侣中进行选择。
· 性选择能发挥作用,因为有着更为复杂精细特征的雄性在拥有后代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回报。
· 交配的完成并不是性选择的结束,雄性在交配之后还要继续竞争,以防止其他雄性与他的配偶再度交配,甚至使自己丧失当父亲的权利。
· 雄性用以维持其父权的武器不仅有被动性的,还有主动性的,用以除去前一个交配者留在雌性体内的精子,并换上自己的。
· 雌性选择是普遍存在的。关于孔雀的实验确定了一点:雌性更喜欢饰物没有被削弱的雄性。
2.为什么有性别
· 理论上可以证明,“无性”基因每一代都能把自己的拷贝数量在“有性”基因拷贝数量基础上翻番。生物学家称之为“性别的双倍代价”。
· 性别必定有某种巨大的进化优势,并远远胜过其代价。问题的关键可能就在于有性生殖时所发生的基因随机重组,它在后代中创造了基因的新组合。这就令若干个有益的基因可能被带入同一个个体之中,于是性别促成了更快速的进化,使个体得以应对环境时常发生改变的情况。
· 或许性别还可以从一个物种中去除坏的基因,其方式是把这些坏的基因重组到一个严重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体中。
· 理论研究表明,有三种甚至更多种性别的配偶体系最终都将在进化中被两性体系所取代。两种性别是最有活力又最稳健的策略。
· 自然选择会最终令原始状态进化成为现今的状态:一种性别(雄性)产生大量配子,即精子或花粉;而另一种性别(雌性)产生少量配子,但尺寸更大,即卵子。
· 正是配子在尺寸上的不对称性为所有形式的性选择搭建了舞台,并令两种性别进化出了不同的求偶策略。一个雄性个体能产生大量的精子,因而有潜力成为很多子女的父亲。对于雌性来说,卵子是宝贵的,而且数量有限。就算雌性短期内能多次交配,她的子代数量也几乎无法增加。
· 雄性总是不停地与几乎每一个可能的雌性胡乱交配,而雌性必须珍惜每一次机会,所以要选择最好的雄性来给自己的卵子授精。
· 雄性与雌性在潜在子代数量上的差异性,同时推动了两种性选择形式的进化:雄性之间的争斗,和雌性选择。
3.打破规则
· 我们在很多“社会性一夫一妻制”的物种中仍然能看到性别二态性,那些物种不是实际上的一夫一妻制。细尾鹩莺它们普遍存在“通奸”现象。
· 二态性的方向有时会发生逆转,在海马以及它们的近亲尖嘴鱼身上就有这种逆转。在其中某些物种中,怀孕的是雄性而非雌性。为了争夺仅有的“未受孕”雄性,雌性就必须展开竞争。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瓣蹼鹬中。
4.为什么要选择
· 雄性的鸣叫、颜色和饰物,都是通过雌性的选择来进化的。雌性的偏好本身也是适应的结果,因为偏好特别类型的雄性有助于雌性散播自己的基因。
· 一个雌性在选择特定雄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得到的有两个答案。她能直接受益:选择一个可以共同养育后代的雄性,从而得到更多更健康的幼崽;或者她能间接受益:选择一个基因比其他雄性更优秀的雄性,让自己的子女在种群的下一代中“赢在起跑线上”。
· 雌性之所以偏好雄性的某一特定特征,可能是因为这些特征能够告诉雌性,雄性是否能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益处。
· 进化论显示,有三类基因会同时提高频度:令雄性能够形成“指示器”特征的基因,这个指示器可以反映雄性具有良好的基因;令雌性能够偏好这一指示器特征的基因;当然还有被指示器所指示的良好基因。
· 对于好基因模型的最佳检验来自威尔奇对灰树蛙所做的实验。叫声长的雄蛙的后代生长得更快,作为蝌蚪时存活率更高,变形为青蛙时体型更大,并且在成为青蛙后同样生长得更快。
· 皮特里在惠普斯奈德公园的工作表明,有更多眼点的雄性所留下的后代长得更快,存活率也更高。
· 关于性别二态性还有第三种解释,,它基于一个被称为“感官偏差”的模型。这个模型假定,性别二态性的进化,只是被雌性神经系统中某种早已存在的偏差来驱动的,而这些偏差只是某些自然选择作用的副产品。这些自然选择形成了生物在择偶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
七、物种的起源
· 关于大自然最令人吃惊的事实就是它的不连续性。并不存在这样的情况:所有的猫科动物彼此之间只有微小的模糊差别,形成一系列中间体。
· 群与群之间还是在“生物体空间”中保持离散。我们在所有的生物体中都能看到这种群的概念,群内可以进行有性生殖。这样的离散群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物种。
· 达尔文的确在《物种起源》中讲明了一个单独的物种如何,以及为什么,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并且大部分改变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生的。但他从未解释一个物种如何分裂成为两个物种。
· 一个物种的成员无法与另一个物种的成员交配。所以这些生物组群之间彼此是“生殖隔离”的,它们构成的不同基因库不会彼此混合。
· 迈尔把物种定义成为:能够彼此交配的自然种群组成的一个类群,其在生殖方面与其他这样的类群之间彼此隔离。这一定义被称为“生物学物种概念”。
· 有些物种之间无法交配,可能仅仅是因为它们的发情期或开花期彼此错开了。物种还可能由于偏爱不同的栖息地而彼此隔离,它们的成员根本就不会碰面。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能彼此分开,是因为它们使用不同的授粉者。
· 有时即使交配后能形成胚胎,也会在出生前死掉。即便杂交后代能够存活,也可能没有生育能力。
· 根据生物学物种概念,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繁殖上的群体,即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也是一个进化上的群体。
· 亲缘关系最近的两个物种,也就是“姊妹物种”,常常在大自然中被地理壁垒所阻隔。迈尔认为,是自然选择和性选择让地理分隔的种群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而这些壁垒纯粹只是选择作用的副产品而已。
· 趋异选择是驱动不同的种群向着不同方向进化的选择作用,它会进化出生殖壁垒。
· 如果两个地理分隔的种群在不同的道路上各自进化了足够长的时间,它们的基因组很可能已经大不相同了。如果让两者产生杂交后代,不同来源的基因肯定难以彼此相容。
· 物种是进化的意外。“不同类群”对生物多样性而言很重要,但它们并不是因为增加了生物多样性才被进化出来,也不是因为提供了平衡的生态系统才被进化出来。它们仅仅是在空间上彼此隔离的种群向着不同方向进化所产生的基因壁垒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必然后果。
· 物种起源的第一步是地理上的分隔,这种观点被称为地理物种形成理论。如果没有地理上的隔离,即便一种选择作用能将种群一分为二,也还是不得不与相互交配的反作用不断抗争。
· 如果物种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地理上的隔离,那么在生命发展的历史上,一定有大把的机会让物种经历这种隔离。周期不长的实验的确能经常造成遗传壁垒。
· 如果种群必须在身体上彼此隔离才能产生新的物种,那么最近形成的物种应该出现在不同但相近的地区。通过比较两个物种DNA序列中的差异数量,就能够粗略知道它们是在多久以前分化的。
· 地理物种形成模型的另一个预言依赖于一个合理的假设:地理物种形成在大自然中仍然正在发生着。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应该能够发现一个单一物种被隔离的种群正在开始形成新的物种,并与其他种群之间表现出轻微的生殖隔离。
· 应该能够找到一对地理隔离的种群,它们彼此之间的生殖隔离正在随着时间缓慢地变强。实验表明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是随时间稳步变强的。
· 隔离开的种群会发生分化,当分化的时间足够长时,生殖壁垒就会作为进化的副产品而出现。
· 有些生物学家相信,新物种的产生并不一定需要地理上的分隔。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就不断提出:新的物种,特别是植物的新物种,可能出现在一块很小的有限的区域内。这种方式被称为“同域物种形成”。
· 数学上的理论计算表明:同域物种形成是可能的,但其发生的环境极为特别,有很多限制条件。这样的情况在大自然中可能并不普遍。
· 同域物种形成还有两种特殊的形式,还为我们提供了唯一“正在发生的物种形成”的例子。这两种形式之一被称为“异源多倍化物种形成”。它不是始于同一物种被隔离的种群,而是始于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不同物种的杂交。
· 多倍化物种形成也并不一定需要杂交。多倍化可以直接由单一物种的染色体加倍实现,称为“同源多倍化”。
· 要发生上述任何一种多倍化物种形成,需要在相邻两代中都发生一个罕见的事件,即带有异常高数目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的形成与彼此结合。
· 多倍化在植物中很常见,许多食用植物或观赏植物都是多倍化的物种,或者是多倍化物种的不育子代,其中包括小麦、棉花、卷心菜、菊花和香蕉。多倍化在动物中则很罕见,只会偶然出现在鱼类、昆虫、蠕虫以及爬行类中。这些发生多倍化的生物绝大多数都可以无性生殖。
八、人类的起源
· 达尔文推测,我们这个物种起源于非洲,因为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大猩猩和黑猩猩都发现于非洲。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科学家的直觉,当时没有任何化石证据能够支持这一观点。
· 人类是由其他猿类进化而来的猿类,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物种是黑猩猩,它们的祖先与我们的祖先在数百万年前于非洲分化开来。
1.化石祖先
· 我们的解剖学构造决定了我们与猴子、猿,以及狐猴同属于灵长类,我们共有的特征包括视线朝前、指甲、彩色视觉,以及可以对握的拇指。
· 还有一些特征可以将人类进一步划归到更小的超家族“人型总科”中,该家族包括“小型猿”(长臂猿)和“大型猿”(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以及人类)。在人型总科中,我们和大型猿类一起组成了人科,共同特征包括变平的指甲、32颗牙齿、扩大的卵巢,以及延长的亲代抚育期。
· 人类是一个已经从猿的基础设计中分离出来的物种:唯独我们具有灵活的拇指、很少的毛发、变小变钝的犬齿,并且可以直立行走。我们的牙齿排列不是矩形的而是抛物线形的。我们的大脑比其他猿类要大得多。
· 乍得沙赫人存在的时期,即距今700万年至600万年之间,正是分子证据所表明的人类种系同黑猩猩种系相分离的时期。乍得沙赫人可能刚好代表了最早的人类祖先,也有可能是其灭绝的旁支。
· 图根原人的一根腿骨已经成为两足行走的证据。纤细南方古猿呈现出类猿特征和类人特征的混合。湖畔南方古猿的一根腿骨表明了某种直立行走的迹象。
· 约翰松发现了“露西”的骨头,它是阿法南方古猿。从股骨分别与骨盆及膝盖相连的方式就能看出来,露西用两条腿行走。如果股骨向内倾斜,就代表是双足行走。
· 我们不能再奢求比露西更好的人类和古猿类之间的过渡形态了。在颈部以上,她是类猿的;在中部,她是二者的混合体;而在腰部以下,她几乎就是一个现代人了。而且她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类进化的关键事实:人类直立姿态的进化远远早于大脑的进化。
· 我们明确知道的第一个会使用工具的人类是“能人”,与能人的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各种片状的石质工具。一个能人大脑的印记显示,其布洛卡区和韦尼克区明显膨大,而这两个区域是大脑左半球掌管语言的组织与理解的区域。
· 我们知道能人曾与许多其他人族共存,最著名的是东非“粗壮”的人族:鲍氏傍人、粗壮傍人,以及埃塞俄比亚傍人。能人可能还与三个人属物种一同生活过:匠人、卢多尔夫人,以及直立人。
· 直立人可能留下了两个著名的后裔物种: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两者有时会被归为智人的亚种,也就是说虽然不同,但可以彼此交配。
· 智人显然排挤掉了地球上所有其他的人族。“多区域”学说提出了一种进化上的取代:直立人(可能还包括尼安德特人)只是在不同区域独立地进化成为了智人。这或许是因为自然选择在亚洲、欧洲和非洲以同样的方式发生了作用。“走出非洲”学说提出现代智人起源于非洲,并且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彻底取代了直立人和尼安德特人。其方式是通过争夺食物,甚至是直接杀死对方。
· 佛罗勒斯人代表了直立人中移民至佛罗勒斯的一个种群,不知怎么被扩张中的现代智人忽略掉了。
· 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直立行走具有选择的优势。可能是双手得到了解放,可以采集并搬运新型的食物,包括肉类和植物块茎,这也可以解释我们变小的牙齿以及增加的手部灵巧性。直立行走还可能让我们从地面上抬起身体,减少了暴露于阳光之下的表面积,从而帮助我们对付高温。
· 一旦我们的双手在双足行走的进化中得到了解放,人族就能够制作工具了,这导致了对更大脑容量的选择,这令我们得以想象并制作出更加复杂的工具。
2.基因的继承
· 人类与黑猩猩共有的蛋白质中,超过80%存在至少一个氨基酸的差异。由于人类基因组中有大约25000个基因能够生产蛋白质,因而可知其中超过20000个基因的序列与黑猩猩不同。
· 超过6%的人类基因没有出现在任何黑猩猩的基因组中。有超过1400个新基因在人类体内表达,而黑猩猩却没有这些基因。许多我们与黑猩猩共有的基因,其拷贝数在两者体内也有差异。
· 我们和黑猩猩之间的基因分化体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基因差异造成的蛋白质的改变、基因是否存在、基因拷贝数的变化,以及发育过程中基因何时表达或在哪里表达。
3.微妙的种族问题
· 种族又被称为“亚种”或“生态型”,它仅仅是一个物种中的不同种群,在地理上被隔离的同时,还在一个或多个特征方面具有遗传差异。
· 不同种族在他们所携带的基因形式(等位基因)中并不会表现出全有或全无的明显反差。他们通常具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只是其频度不同。
· 热带群体的深色皮肤,可以防御引发致死性黑色素瘤的强烈紫外线;而高纬度群体的苍白皮肤更容易被光线穿透以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和肺结核。
4.我们还在进化吗?
· 断奶后乳糖酶的消失很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我们在远古时期的祖先断奶后就不再喝奶了,既然用不上,再产生这种酶就是浪费。但在某些族群中,个体成年之后能够继续产生乳糖酶,从而可以享用其他人无法利用的丰富营养源。乳糖酶的持久性主要存在于曾经是或依然是“畜牧者”的族群之中,也就是饲养奶牛的人。
· 由于突然有了一种新的丰富食物来源,携带耐受型基因的祖先们相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个体便具有了实实在在的生殖优势。
· 我们祖先所要面对的很多生存挑战都已经不复存在了。营养、卫生和医疗保健的改善,扫除了很多曾经夺去祖先生命的疾病以及生活条件,同时也就除去了有效的自然选择来源。
· 由于文化的改变,曾经有益的基因现在反而具有了破坏性的作用,比如对于甜食和肥肉的喜爱。
· 某些酶变异之后的等位基因——众所周知的镰刀细胞等位基因就是血红蛋白的变异基因——能够带来对抗疟疾的能力。还有一种突变的基因,叫作CCR5-△32,能使它的携带者获得很强的抵抗艾滋病病毒的能力。
九、进化复兴
· 存在一种广泛存在的极为暧昧的对待进化生物学的态度:证据是令人信服的,但是人们并不相信。其他科学领域都不必遭受此类问题的困扰。
· 进化生物学做出了可检验的预测,但这些预测当然不是关于某个物种将如何进化的。但是我们能预测将在哪里发现化石;我们还能预测共同的祖先会在何时出现;我们还能在找到那些共同祖先之前预测它们的模样。
· 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原则已经被证实。生物体发生了进化,这一过程是渐进的,一个种系由共同的祖先分化成不同的物种,而自然选择是驱动适应性的主引擎。
· 对于进化论的主体,任何一位严肃的生物学家都没有异议。争论只在于进化如何发生的细节,以及各种进化机制在进化过程中的相对角色关系。
· 进化论已经被察觉到的所有邪恶都来自两种世界观,即自然主义和唯物主义,二者都是科学的组成部分。自然主义认为,理解世界的唯一方式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唯物主义认为,唯一的实体是宇宙中的物理物质,此外的一切,包括思想、意志和情感,全部由作用于物质的物理定律产生。
1.内心的野兽
· 关于进化有一个很普遍的看法:如果承认我们只不过是进化了的哺乳动物,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制止我们像野兽一样行动。道德将会被丢到一边,热带丛林的法则将会盛行。
· 道金斯明确指出,“自私的”基因是对自然选择如何发生作用的比喻。基因表现得好像它们是自私的分子。但大量的科学文献告诉我们,进化如何青睐于那些导致协作、利他,甚至道德的基因。
· 进化心理学试图将现代人类行为解释成自然选择作用于我们祖先的适应的结果。进化心理学把我们在这个漫长时期里所适应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称作“进化适应性环境”(EEA)。
· 所有的人类社会似乎享有很多公认的“人类共性”, 但是我们不该一味地假定普遍的行为就反映了以基因为基础的适应性。
· 某些行为确实具有进化基础,包括吃饭、睡觉、性欲、亲代抚育,以及对亲属的偏爱超过非亲属。
· 第二类行为包括那些似乎很有可能是通过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但是其适应的重要性还不像亲代抚育等行为那么清晰。性行为是这一类中最具代表性的。
· 还有一大类行为有时被看作是适应性,但关于它们的进化我们一无所知。这包括许多最为有趣的人类共性,比如道德规范、宗教,和音乐。
· “遗传”并不意味着“不可改变”,所有种类的环境因素都能影响基因的表达。
· 尽管进化以一种无目的的、唯物的方式运转,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没有目的。无论通过宗教的还是现世的思考,我们都能寻获自己的目的、意义和道德。
参考文献
科因,《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