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因为爷爷生病住院,我便代替爸妈去医院陪床。短短几天就发现了一些令人难以理解的“规则”。
一般早上醒来会伴随两次查房,第一次是主治医生问询,就病人的身体状况仔细询问并记载,同时给病人或者病人家属答疑解惑。主治医生的细心让人备受感动,陪床期间主治医生的建言建议总让人心情平复,对家人的痊愈愈发坚信。而另外一次,是护士查房,查房基本任务是,收拾整理病房物件,诸如床头柜物品摆放、病床被褥更换或者整理、陪床座椅摆放。刚开始几天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想着“医者仁心”,所做的一切为病人服务的。但次日,我用自带的花色被褥枕在病床一旁,护士查房叫我将花色被褥收起,我不明所以,又因为陪床睡眠不足,未搭理护士,便接着枕着打盹儿。护士接着又催促一遍,我不解,强忍着烦躁回应道,我就再枕一会儿,等会就收起来。结果医护士回应道:这是医院卫生部的要求,病床上不准放花色被褥。 拗不过护士的再三要求,只好将被褥收起。
头脑昏沉的我,顿生错觉,仿佛回到学生军训宿舍卫生检查一般。但转念一想,我又不是在军训,为什么还要受这种“形式要求”的拘束?对于一个经受过军训荼毒的人来讲,顿时心中的烦恼与厌恶不打一处来。军训和病床陪床岂能一概而论,军训是为了锻炼学生纪律卫生意识,究其出发点,是为了锻炼学生。而对于医院陪床而言,这些要求是为了什么?让家属因感觉病房整洁而对病人康复充满信心?让病人觉得护士呵护全面细心而心存感激?但是,作为一个因为陪护睡觉而不足的家属来看,我不需要病床有多么整洁,我现在只想休息好,这样才能更好的照顾病人,病房整洁之类的事情,我们会按照自己方便习惯去整理,额外的“要求”对我而言是没必要的“服务”。对病人来讲,能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被褥在床头自己就可以根据自己地冷热来决定是否加盖),能减轻家人的负担,可以让家人休息好。我相信任何病人来医院都不是为了来享受服务的,他们是来治病的,如果有服务请多一些相应饿的服务,不必要的“服务”请少一点儿。军训化的“服务”不适用于医院,病人以及家属需要的也是一个尽可能放松的就诊环境,将军训化的“服务”强加于医院管理也请分清对象。早知道,医院大楼上还镌刻着“为病人服务”的标语,请不要让此标语付诸笑谈!
当然,上述内容可能因为本人情绪问题存在偏颇的地方,但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医院的“形式主义”问题。
发生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后,出于郁闷,我便进入医院官网查阅相关规定。但很遗憾,我并未查阅到我想要的信息,那只能说明护士口中的规定非必要公开信息而是对内部职员的要求。于是,我从其他渠道查阅了有关医院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果不其然,类似的规定出现在部门科室卫生秩序考核一栏。当然,对于医院而言,卫生秩序很容易影响医院的形象,也是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毋庸置疑,这些都需要各方面的“严格要求”来规范。但是,问题是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与病人外部评论评价的冲突。医院的绩效考核足够严苛是合理当然的,但严苛不应该是百分百的死板,严苛也是需要一定的缓释空间来衬托的,物极必反,极端的重点不是完美,而是瑕疵。我相信,有这种类似经历的朋友不止我一个,也许我比较喜欢钻牛角尖,比较吹毛求疵。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是真实存在并非捏造的。
俗话说: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的确,医院有很多地方需要规则去指导实践,无规则的医院也是不会让人放心的。但在医院这个遍布温情的地方,很多地方也是需要温情的。就像我对护士的请求,我的请求并非无理蛮横,我可以在不影响你们绩效考核的前提下遵守你们的规定,但是我的让步却不能得到护士(制度)的协调,这是令人遗憾的,令人心疼的。
医院的每一位职工都应该是天使,但我们的天使却因为医院的制度而丧失了飞翔的双翅,而天使的光环却又仅能照亮有限的黑暗,这不仅是医院事业单位的不幸,也是医生护士这一职业的悲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