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实操学习0725(25/90)
【学习时间】
第3章发展心理学知识第2节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从195页到210页,录音时间65分钟,学习时间1小时20分钟
【学习内容】
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三岁的时期,它是儿童心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第1单元新生儿的发展
1,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经历280天的胎内发展,这称为产前期。
2,个体产前期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胚种期,0~2周,胚胎期3~8周,胎儿期9~38周。
3,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一个月的婴儿。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机能的重要时期。
4,新生儿的反射行为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分为两大类:第1类 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比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食物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和吞咽反射。防御反射包括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和喷嚏反射。也被称为生存反射。
第2类是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包括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和巴宾斯基反射。
一般认为,第2类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没有生物学意义,它们会在出生后的4~6个月内自行消退。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是他们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
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的最原始基础。
新生儿的生活行为模式:婴儿大多遵循着睡眠—觉醒时的活动——啼哭这一周期性变化的生活行为模式。
新生儿觉醒状态,是指新生儿每天有2~3个小时的觉醒状态!
新生儿的啼哭是生理需求引起的,哭泣增加了社会交往需求的性质,啼哭是将需求信息传递给看护人的一种交流手段,又是新生儿影响成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等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
5,新生儿的心理发展
第一,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出生时就有感觉,也就出现了心理。
第二,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机制一旦和环境因素相结合,使主客体之间达到协调平衡,就意味着新生儿的心理机能开始发生作用。
第三,已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新生儿期可以看作是心理发生的时期。
第2单元,婴儿期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1,婴儿大脑的可塑性:婴儿期的大脑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先天排定的成熟程序确定,而是后天环境的作用下,可以发生改变,大脑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经验两者结合的产物。
2,婴儿大脑的可修复性:大脑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一侧脑半球受损伤后,另一侧脑半球可能会产生替代性功能。在5岁以前,语言中枢受损伤,另一侧脑半球很快就会产生替代性功能。超过5岁,这种修复性功能便难以实现。
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观点告诉我们,婴儿大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3,婴儿的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4,婴儿的主要动作发展
婴儿的主要动作是手的抓握技能和独立行走。
手的抓握能力发展的要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
独立行走是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
第3单元婴儿期的学习
1,婴儿的学习是指在环境中获得经验,由经验引起行为的变化,婴儿学习活动最早发生时间是胎儿末期。
2,婴儿学习能力主要表现在:模仿学习,条件反射学习方式,偏好新颖刺激的学习形式。
第4单元,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婴儿的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婴儿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是婴儿认知的开端,突出的特征在于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视觉技能的发展包括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
听觉技能的发展,包括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等。
2,婴儿知觉的发展:婴儿知觉的发展表现为各种分析器的协调作用,共同参加对复合刺激的分析和综合,来自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察觉,组合,综合以及解释。
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模式知觉、深度知觉。
从6个多月开始,婴儿就具有深度知觉。但是婴儿知觉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具有先天知觉能力,大程度上还是后天经验的作用。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头三年,在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中,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觉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3,婴儿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婴儿的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也就是将头转向声源,实际上是不随意注意的初级形态。
婴儿的注意发展是从不随意注意发展到随意注意;承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
婴儿的注意发展趋势主要表现注意内容的选择性,包括: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受知识经验的支配,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婴儿的记忆发生的时间,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
按照记忆的内容,把婴儿记忆分成: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表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12个月之前,是属于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2个月之后,感知动作活动开始内化为表象,记忆的内容提升到以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为主导的水平。
3,婴儿加工整合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9~12个月的婴儿,能够将食品,动物,交通工具等分别归类。
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8~11个月的婴儿,问题解决过程经历三个阶段:无效尝试,有效尝试,无须尝试而直接成功。
第5单元 婴儿期的言语发展
言语在婴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根据言语结构和技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以及语用的发展。
1,婴儿的发音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分为三个阶段:简单发音阶段,连续音节阶段,说话萌芽阶段。
婴儿发音的特点:第一,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第二,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次出现时才开始,第三、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2,婴儿词汇的发展:
词汇量的发展:婴儿在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其数量在50~60个之间。
三岁儿童词汇量增加到1000个左右。
3,掌握词汇的特点:第一,婴儿词汇是从所熟悉的事物的名称开始,所涉及的词汇范围有:人,食物、玩具,动物、交通工具等;第二,婴儿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或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的理解重叠。
4,婴儿句子的发展:婴儿的语句发展经历从单词句到多词句的过程,从简单句到复合句的发展过程。
婴儿最初只能说出简单句,到两岁左右开始说出复合句。
5、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言语交往,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
6,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要采取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
①与婴儿言语交流的内容:要贴近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
②适应婴儿言语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要想引起婴儿的注意和兴趣,必须采取诱导注意的方法,比如叫他的名字,运用感叹词,调整说话的语调。
③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且基本上合乎句法,语速减慢,这要靠增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等。
④采用互动方式和促进发展的策略:首先要把孩子看作是与其对话的交谈对象,为了表情达意,对话时还应辅以知识、游戏、演示、示范等活动,注意与婴儿进行问答式对话,当孩子说出单词句和双词句时,成人把他说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引申。
儿童言语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言语学习潜能与后天教育相作用的结果,把可能性转化为言语发展的现实性。
7,语法的获得
一岁半到两岁半,是婴儿掌握母语基本语法关键期,三岁的婴儿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
不同理论家进行不同解释,后天学习理论,先天成熟理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
8,我国学者提出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
第一,人脑的结构和技能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第二,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第三,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第四,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第五,儿童自身主动而创造性地探索语法规则,不断地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以获得正确语法。这是人类儿童所特有的言语学习的能动性。
第6单元:婴儿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婴儿一出生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
发展心理学家重点关注婴儿的气质、婴儿基本情绪发展、婴儿的社会性依恋,婴儿自我的发展。
1、婴儿的气质类型
气质是婴儿各自不同的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者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2,气质类型划分两类:
按活动特性划分: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和社交性。
按三种类型划分: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和发展缓慢性。
3,婴儿气质的稳定性特征:
第一,婴儿出生后第1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长的模式,随着婴儿机体的迅速发育,气质的生物学基础不断的加强和巩固,从而增强机制的稳定性。
第二,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4,婴儿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及其与教养的关系
气质的可控性和可变性是指婴儿的气质,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婴儿气质对早期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育的适应性和要求的不相同,他们从来都不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他们总是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作用于环境,以自己的特有气质特征吸引父母的注意,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从而激起人们对婴儿做出不同而又与婴儿的需求相适应的反应。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作用取决于环境教育的要求是否与婴儿的气质特征相符合相适应。
国外学者提出,婴儿早期教育的”拟和优化模式”,优化模式包括:创设良好的抚养环境,区别并了解婴儿的气质类型和特点,以符合其气质发展需要的方式,鼓励并促进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恰当行为。如果教育婴儿气质不一致,成为拟合劣化,这会促使孩子产生抵抗性,增加它与环境的矛盾和冲突。
如果教养和气质两种要求间冲突十分严重,会使婴儿陷入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境地,从而导致行为问题和发展障碍。
5,婴儿基本情绪的发展
情绪是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应能力,又是其社会化的开端,婴儿早期情绪是生物—社会现象。
初生婴儿的情绪基本上都是生理性的、本能的反应。
6,婴儿兴趣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①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
②相似性物体在认知阶段,半岁前后,
③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一岁前后。
7,婴儿的社会性微笑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婴儿的微笑是一种从生物学意义向社会意义转化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自发性微笑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阶段。
8,婴儿的社会性哭泣
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分为:自发性的哭,应答性的哭,主动操作性的哭。
婴儿啼哭的模式:婴儿啼哭具有共同的模式,不同特征的哭表达不同的缘由。
啼哭的5种原因: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
9,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会出现恐惧警觉行为,如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
经历不同发展过程:
最初阶段:啼哭、悲伤、呼唤妈妈、拒绝陌生人以及痛苦的求助,愤怒的抗议。
第二阶段:无人理睬,无法摆脱陌生环境,无从改善困境的情况下,渴求妈妈的急切愿望受到打击,希望破灭,在悲戚中尝受失望,并减少啼哭,出现情感冷漠。
第三阶段,婴儿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之下,开始寻求可亲近的陌生人,表现出似乎超脱分离焦虑困扰的状态,企图去适应新的环境。
婴儿处于分离焦虑阶段,其身心都会受到影响,睡眠不好,易受惊扰,食欲不振,甚至出现行为问题。如果状态过重、过长,会影响婴儿的智力个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10,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情绪是婴儿早期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着;
情绪是激活婴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包括本能性的驱动力和心理社会性的驱动力;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情绪功能是婴儿长到7、8个月时才发生的 。
11,婴儿的社会性依恋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系,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结,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之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因此情感依恋最多的是发生在母婴之间,依恋是在婴儿和母亲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母婴互动关系。
依恋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第四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婴儿依恋的类型三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12,早期教养对婴儿的影响,
早期社会性依恋的重要意义:早期社会经验对日后人格特征的影响,早期依恋类型影响个体内在工作模式的形成。依恋对婴儿整个心理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13,衡量婴儿期母亲教养方式的三个标准,即:反应性,情绪性,社会性刺激
①反应性:通常能正确理解婴儿发出信号的意义所在,并能予以积极应答和反馈。
②情绪性: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婴儿愉悦的需要。
③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婴儿的社会活动需求
14,婴儿的自我发展:
①主体我的自我意识
在8个月前,婴儿还没有萌芽自我意识,一岁前后,显示出主体我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
②客体我的自我意识
约两岁前后,婴儿显示出客体我的自我认知,表现在两个方面: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的认知,能够从客体中认出自己;能够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称呼自己和他人,用我表示自己。
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促进婴儿自我的健康发展:发展心理学家指出,安全亲子依恋关系,是健康自我发展的重要条件。早期自我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亲子交往的质量。父母对孩子充满爱心,给孩子以安全感;一贯对孩子的需求作出敏感的反应,使他享受满足感;热情地鼓励孩子的进步和努力,使他体验成就感:能够合理的安排和组织好孩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感觉到周围环境的规律性以及环境变化的可预测性。这有利于积极健康的自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