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翻开《红楼梦》。第一次读,应该是大一、大二,那会儿我看书超快,完全把《红楼梦》看作与和其他小说无异来读,里面任何描写景致、诗词以及略微冗长无聊的文字我都忽略,只关注其中的故事情节,迫切想知道每个角色的经历和结局,十八九的年纪也只会关注这些吧。
大致了解了故事梗概,追过新旧版的电视剧,又痴迷于许多所谓红学家的各种考证、揭秘、解密等等,某某原型是谁谁,大观园在哪里,甚至那块石头在何处,不同说辞意见相左却都言之凿凿,难辨真假。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高于现实有艺术加工很正常,何必要脱离了原著,去佐证真实存在与否呢?难以信服。
其实早就应该再读一遍的,因为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断断续续、反反复复听完了蒋勋老师的《细说红楼梦》,一共160集,每集一小时左右的时间,更多是睡前听着入眠,让我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感情。最近,又看到了白先勇老师的《细说红楼梦》,想知道两位老师的讲解有何区别,在网络上也没有找到解答,索性读读看。
初步来看,蒋勋老师只认定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学,后四十回的续写与前者相互矛盾,文笔太逊色,显然不是曹所写。而白先勇老师则认为一百二十回都是曹所写,后四十回只是高颚根据曹雪芹的草稿删润而成,文字同样高明出色。尽管有不同的见解,但两人都从每一回的故事出发,由点到面,发散出许多文学、历史、人生、哲学等诸多讲解,各有千秋,慢慢发现。
那么故事开始了。一切源于一个女娲补天的神话,女娲补天用了36500块石头,独剩下一块弃在青梗峰下。这块石头经过百般锤炼之后,已通灵性。因唯独自己被遗弃,整日自怨自艾。一日,走来一僧一道,坐在山下聊起了红尘种种富贵荣华。此石不觉动心,斗胆向二人恳求,想去凡间走一趟,于是二人将此石变成了一块绝世美玉,即贾宝玉出生时携带的“通灵宝玉”。
故事回到人间,姑苏城中有一个叫甄士隐的望族,年过半百,衣食无忧,饮酒作诗不亦乐乎。一日午睡,梦到一僧一道,且行且谈:“灵河岸边有棵绛珠草,得益于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灌溉,吸收了天地精华,终于脱胎换骨,修成仙子,终日想要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近日,得知神瑛侍者要坠入凡间,绛珠仙子愿一同下世为人,以眼泪偿还灌溉之情。”这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木石良缘”。
甄士隐醒后,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出门散步,正巧碰到了梦中的一僧一道,那僧大哭说到: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里作甚?甄士隐自以为是疯话,不加理睬,谁知一语成谶,这也注定了英莲一生的悲剧。元宵佳节,佣人抱着英莲去赏灯会,却把孩子丢了,再也找不到,夫妻二人相继病倒。祸不单行,葫芦庙突发大火,殃及甄家,财产房屋全部烧毁,只好投奔岳父家,寄人篱下的苦闷只能勉强度日。某日,遇到了一个跛足道人,唱着“好了歌”: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甄士隐大悟,当即追随道人而去。
对于从丰衣足食跌落到穷困潦倒的甄老爷,这或许是最适合他的归宿。而另一个人:借住在葫芦庙中才学过人,却囊中羞涩的贾雨村,有了甄士隐的慷概资助,才得以进京考得功名,从一贫如洗到飞黄腾达,仿佛偷走了甄老爷的人生。物极必反,人生这个舞台上,风水总是轮流转,谁又能说此刻的贾雨村和甄士隐谁幸谁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