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无知的自己,就像《目送》里的儿子,满心只想离家远远的。对于家书这种东西,从来是避而远之的。后来父母出外打工,只有寒暑假能团聚,想见面也常常无能为力。那时候起,才对于家书对于父母的唠叨有了不一样的体会。这次的契机是来回骑车上班,不想耳朵空着浪费,于是从喜马拉雅上想找本无关上下文的书,也就是《傅雷家书》,来听上一听。
初时觉得父母拳拳爱子之心真是无关文化水平、时代背景,回想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诲,非常容易引起共情,只不过那个年代是家书,现在是电话视频,当然自己的爸妈没有那么会表达,但是教导关心是无差的。
傅雷,本身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文人,他的表达,遣词用句都非常的精确细致,然后借此也更能体会一下父母爱孩子的心肠,也可以能够更多地明白父母他们的未尽之意。
傅雷写信给他儿子说过,为什么要给他写家书?
摘抄如下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你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讨论艺术、讨论音乐
这个部分真是占了很多的篇章,非常印象深刻。音乐,文学,诗画,拓本。。。。。。
看他们关于音乐的描述,可以更深入的认识肖邦,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舒伯特等其他伟大的音乐家,巴赫深处苦难,但是他的信仰是完全乐观的,肖邦的浪漫,讲到肖邦,最近看得另外一本书里也是讲到一个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对肖邦的理解,然而个人对此虽然很是喜欢,却是很难听出来那些蕴含在音符里细致的情感。对于所描绘的音乐的美感,非常羡慕,希望自己哪天也能真的可以欣赏得到。
涉及到很多的作品,就像是李白的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傅雷当时在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以及他推荐给儿媳弥拉的几本书,还有他最后提到的好像是《卓别林自传》,还有太多以至于记不住的作品。有很多讨论都非常有画面感。例如说,拓本和画,具体谁弹奏的某个曲子,某某音乐家的某个曲子的情感。
对于傅雷,实在是佩服的不得了。一是其人认真严谨,博学多才,引经据典,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二是对孩子因材施教,非常细致认真地劝勉教导。本来我觉得似乎过于较真,但是后来明白的确是有道理的。例如,纠正傅聪的中文错字,向傅聪提问题却没得到回答的话会继续问,提醒儿子每次写信标明上次守信的日期,标识等。三是非常的好学。并且不耻下问。他非常愿意去汲取知识,如果他有什么疑问,就很认真的去他儿子去求证,然后如果儿子来信未做解释,他还会追问说,你下次一定要告诉我这个的。
读书初期,一直很盼望,家里面有这样的文化底蕴。但是我们家就是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世家,虽然有条件自己看书,但也不是如饥似渴。好吧,我就是没文化。看傅雷对儿子儿媳的教导,不断的推荐书,讨论书,自己也是很被教导。想想弥拉的进步,想想傅雷上了年纪还要读书工作,向儿子汲取新鲜养料,自己真是羞愧难当。从今往后,要更加认真的追求长进。
青年人的情感
傅雷很是认真的了,以至于可以认真的询问孩子,希望可以从孩子那里寻找到新鲜养料。并且他也非常乐于将这些养料喂养国内嗷嗷待哺的青年们。爱国,博爱,渴望真理。
傅雷也是不断教导孩子关于国家的荣辱,很多次讨论到中国人的根。傅雷听了毛主席的教导之后,激动之情跃然纸上,一并整理了很多的笔记寄过去给自己看。还有傅聪后来改了国籍,字里行间,充满夫妻两个虽理解却不能克制的忧伤。
敲警钟
关于这一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四个。
- 工作学习
提醒傅聪弹琴时的姿势,讨论唱片里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为儿子的进步骄傲并毫不客气地指出不足。
提醒儿子傅聪要不懈的学习,并要学会劳逸结合。给儿子专门译文,或者是找到好的作品给寄过去。
- 感情
我记得傅聪刚去国外求学的时候,父亲就说,希望你好好追求艺术,但恐怕围绕在你天你身边的天使太多了。还有父亲告诫他不要把初恋记得太深。 - 人情往来
这个很多次提到,耳提面命地告诉傅聪要感恩。谁谁帮助了你,记得写信或者送礼物表示感谢。 - 婚姻生活
关于婚姻,劝勉的是很多的,还会拿和妈妈的经历来举例子(能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这个真是不容易)。诸如,不要对小妻子要求太高,多体恤下小妻子,要带她多出去走一走啦,注意劳逸结合啦,合理化开支,为未知情况储蓄等等吧。这个要展开的话,字数就要把控不住啦[捂脸]
傅雷说巴不得这些毛病,你不要像我才好。然而现实是,孩子啊,你很像我。哈哈哈哈哈哈,长大了我就成了你~~~ 这一点超级有共鸣。突然有一天,当你发现,你很像小时候特别讨厌的老爸的时候,就突然变得懂他了,然后讨厌就变成了很奇怪单方面的惺惺相惜。那时那刻,就很容易分辨来自父母的劝勉是否可靠了。
开始只是共情,后来却是沉迷到这本书里面。联想到自己的家庭,父母的教导,和父母的关系,实在是感慨非常。越往后面看,越是感觉到奇怪和沉重,最后,在傅聪快过生日的前两天,夫妻愤而自杀。
想到他之前说给傅聪写信的目的,其中有一个是说做面“忠实的镜子”。
傅雷自己人生的经历,是非常崎岖的,他幼年的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的大,造就了他的刚毅。典型的宁折不弯的文人知识分子,所以他选择这种方式离开世界,捍卫尊严,也是完全可以能够理解的。只是非常遗憾。设想一下那个时候的傅雷夫妇,内心里面是何等的煎熬呢。当年送出去的孩子,就这么一辈子再也没能见面了。虽然有通信,也有过通话,照片,但是怎么比得上活生生的人呢。好好坏坏,起起伏伏在那样的一个历史的灰暗大背景之下,非常的无奈。但是傅雷却是用己身来为孩子做镜子的。
后记
傅雷,为人坦荡,极为自律,禀性刚毅,典型的宁折不弯的文人风骨。翻译了许多名家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
傅雷夫妇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傅聪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格的态度对待一切,对艺术不懈追求,做一个德艺具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而傅聪着实也未曾辜负父母的期盼。《傅雷家书》不在教训,而在熏陶。傅雷用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涵养出一个艺术家的傅聪。
值得二刷的好书,有机会去读一下他提到的作品和他翻译的作品。也算是缅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傅雷故居在上海静安区愚园路永安坊,有机会一定要去那边去一次。
为什么说欠父母一封家书呢?当你读完这本书,体会到父母未表达出来的爱意之后,我想会有很多话想对父母说的。而手写的家书,比视频、电话更实在更容易保存和翻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