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造就大半人生,对经济的爱是所有美德的根源。
———— 萧伯纳
经济是如何运行的?从大的说简单,从小的说也复杂。
从大的方面说,经济就是有无数的交易组成的。交易,就必须有卖者和买者。
买方支付货币给卖方,卖方付出自己制造的商品、服务、金融资产等可以用来交换且有价值的东西。
用货币直接进行买卖行为时,经济行为一次性的就结束了。但是,难道买方就一定拿自己手里的货币进行交换吗?(拿物品交换也可以,但是那本质上和拿货币交换差不多)。显然,不是的,我们还可拿自己的信用来换卖方的东西,并承诺以后偿还,这就是所谓的信贷了。
笔者2008年还没有接触经济学时,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困惑不已。怎么就发生了危机呢?生活中不就是我给你钱你给我东西吗?现在想来当时的自己,世界实在是太小了。后来才体会到,社会中还广泛存在着一种信用——商品的交换模式。这种交换模式,不仅在经济的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大。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去买房,除非你全款买房,否则都是付一部分首付,剩下的是使用银行贷款,未来慢慢还。银行为什么借给你钱,就是相信你未来能还上,这房子就是你同时用信用和货币换来的。
其实,现在意义上的纸币本质就是政府的信用。你可以接受人民币、美元、欧元等,这些都是因为这些货币的背后,由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
我们平时听到的M1、M2,这些被定义成的货币,其实很大部分就是信贷。信贷是承诺的支付,可以和货币一样用来买商品,但和货币支付不一样的是,信贷的支付行为还没有完成,后面你还要偿还。
商品的价格变化,取决于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商品的供给变化就是产品、服务的数量的变化,商品的整体需求的变化取决于货币+信贷的变化。很明显,货币+信贷数量的变化来的相对容易,因为货币中央银行可以马上印,信贷就取决于别人对你还款能力的信任程度。这样货币+信贷的变化对价格波动影响就比较大。
如果一个人把握了货币+信贷的变化规律,也就把握了经济和价格的周期。
既然货币+信贷容易被影响,也就比较容易进行控制,那么通过控制货币+信贷的变化,来刺激经济的整体需求就比较容易。
相对于控制货币,用信贷来控制需求更加容易。
比如:如果我们仅仅用货币来购买房子,那么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买得起,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信贷,只需现在首付就可以了。而且首付越低,信贷就越高,买房的人就越多。政府控制房价,尝尝采用的措施就是提高首付比例,来限制需求。其实,就是通过控制信贷来限制需求。
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
- 首先,借贷双方的意愿,也就是借贷双方彼此的信任程度,如果你去银行借款,银行借给你的钱数是基于对你未来还款能力的信任程度。
- 其次是利率,这个是有中央银行控制的,也就是资金的成本或者叫做信贷的成本。
信贷的贷款者之所以愿意提供信贷,是因为未来能够收到更多的货币,也就在未来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但是,问题来了,这种信贷进行良好的条件是经济中的大量贷款者相信未来能得到回报,一旦出现借贷人出现违约,双方的信任破灭。如果这种信任的破灭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信贷将很快下降,经济跟着萎缩,出现衰退或者萧条。
从短期来看,这种传到机制是这样的:货币+信贷的增长————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商品的价格上涨————需要更多的货币+信贷才能买得起商品。
这样循环下去,货币+信贷就处于慢慢的扩张过程中,但是商品的供给是追不上信贷的增长速度。
这样下去,商品的需求与商品的供给差距越来越大,同时货币+信贷的量与信贷者的偿还能力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出现信贷违约,是整个信贷体系急剧萎缩。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商品的价格急剧下降,经济急剧下滑,开始衰退。
一般这个时候,中央银行是不会坐视不管的,为了稳定经济,中央银行马上采取措施,来增加货币+信贷的量,一般采取两种措施:
一种是直接的印钞票,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为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
另一种就是降低利率,来增加信贷。因为利率是借贷的成本,借贷的成本降低,会刺激借款者的借款需求。
央行和政府也会出面来为企业做背书,增加借贷者彼此的信用。
伴随着货币的供给增加和信贷的恢复,货币+信贷的量又开始慢慢扩张,慢慢的再次进入短期传导机制的循环。直到经济再次进入衰退,央行政府再次采取措施,印钞和降低利率。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利率就这样的不断下降,长期来看,就一定会有降到利率为零的那一天。
目前来看,欧洲国家和日本都已经进入了利率为零的时代,经济进入萧条。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国家和日本的经济最近几年一直就是起不来的原因,特别是日本,利率已经为零,只能靠印钞来增加货币+信贷的扩张,但是只靠印钞力量是很有限的。日本中央银行也确实在不断的印钞,但是对经济的刺激效果就是不明显, 日本央行印钞的钱都不知道该买什么了,只好跑到股市去买股票了。从历史上来看,中央银行去股市买股票,日本应该是第一个吧。
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助推器和安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