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是一门艺术,说好了是福,说错了是祸

历史上因为能说会道的得到提升得到赏赐的大有人在,但凡事都具两面性,有锋芒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好的一面就有坏的一面,因为说错话,坏了事情的也很多。甚至有人为此丢了性命的也大有人在。

三国时期的李邈,因为屡屡说错话,最后丢了性命,李邈原本是刘璋的手下,后来投奔刘备,一次刘备举行一场宴会,让所有大将都聚集到一起吃饭喝酒,也是为了赏赐有功劳的武将们。其中就有李邈这个人,哪知道李邈喝多了竟然口出狂言,胡乱说话,他站在刘备面前说:“刘璋其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刘璋跟随你之后,却没有做出任何成就,而且最后还去世了。我跟了你这么长时间,但始终没有感觉到存在的价值。所以如果给我重新选择的机会的话,我一定选择刘璋而不是你。”

刘备的大度是有目共睹的,刘备当时并没有生气,而是笑着问刘璋:"那你为什么不选择跟谁刘璋,而选择跟随了我呢?"李邈毫不顾忌地回应刘备道:"我也想跟随刘璋,只是我当时势力实在是太弱小了,现在我跟了你,非常的后悔。"

听了这话,刘备手下都非常生气,许多人立刻拔出宝剑,要解决掉这厮,可是刘备深明大义,阻止了手下的行为。

要不是刘备的仁义,恐怕李邈早就不在人世了。

可是,李邈并没有吸取教训,在作死的路上渐行渐远。

他曾多次诋毁诸葛亮,与诸葛亮成了冤家对头,只是诸葛亮并没有与其一般见识,只是把他赶出账外了事。

后来诸葛亮去世了,刘禅给予诸葛亮一个厚葬,所有人都没有说什么,毕竟诸葛亮为了汉室操碎了心,而偏偏又是这个李邈站了出来,对刘禅说:"诸葛亮生前战功显赫,幸好诸葛亮已经去世了,以后再也没有人对大王您构成威胁了。"

当时刘禅正在为失去诸葛亮这个主心骨而悲愤万分。有听到有人这样诋毁诸葛亮,甚至还有幸灾乐祸的意味,非常的生气,刘禅一气之下,就命人将李邈推出去给杀了!只是李邈之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只是觉得自己一片好心,死的太冤枉了。

而有的人因为会审时度势,巧舌如簧,为自己化解灾难。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杭州南屏山净慈寺有一名叫诋毁的和尚。聪明伶俐,才华过人,常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王侯贵族,免不了对一些朝政指指点点,嬉笑怒骂。

乾隆帝小江南的时候,听说此事,非常生气,心想,天下竟然会有如此狂妄之人,我去会会他,如果让我抓到把柄,一定好好整治他。

乾隆找到诋毁和尚,相互寒暄一番。乾隆刚好看到地上有一些劈开的毛竹片,随手捡起一片问到:"老师傅,这叫什么呀?"

按当时说法,都管这种泛青的竹片叫"篾青",诋毁刚想回答,但感觉不对头,因为这么说刚好与"灭清"谐音,又看这位书生气宇轩扬,不像是一位普通的书生,于是他就改口说到:"这个我们都管它叫竹片。"乾隆仍不甘心,随又将竹片翻过来指着竹子内部问诋毁:"那这又是什么?"

“这是……”诋毁心想,如果回答“蔑黄”又是“灭皇”的谐音,肯定不妥,便改口道:“噢,这个嘛,我们这里都管它叫竹肉。”

乾隆又问了诋毁一些问题,诋毁都巧妙对答,该回避的回避,该改口的改口,乾隆没有抓到任何把柄,只好悻悻而去。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来,由于诋毁和尚的机智,为自己避免了一场天降祸端。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如果我们能够回避别人的一些忌讳,说话的时候,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的生活更为顺利一些。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说话要有所忌讳,不能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尤其说话不能揭人家的短,不能去挫人家的伤疤。

说话真的就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说得好了,皆大欢喜,说得不好,惹人厌烦,甚至会惹来没必要的麻烦,尤其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消息传播得非常快,非常远,有些言论特别不适合在网络上发表,特别是一些引起不良影响的不实言论,千万不要去当作儿戏一样玩耍发表,法律是有规定的,一些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是要负责任的。三思而后行,总归是没有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