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真的没有意义吗?

今天,趁着周末,天气也挺好的,于是就想着出来爬山,刚到那会儿,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空上,可过了一会,天空突然出现一层乌云,而且还伴随一声声低吼的闷雷。抱着侥幸心理,想着能继续爬完整座山,终于,在到山顶后暴雨就突然来啦,不过辛好山上有避雨的地方。不一会儿,有那么陆陆续续的两三波人也因为避雨而来到这里,他们有的是一家三口,有的是6人结伴而行的年轻人。这雨好大啊,我们都在感慨,相互简单地打着招呼。虽然外面倾盆大雨,雷声滚滚,但因为有我们这群人,本来冷清的地方突然就充满了温馨。而我因被大雨困住而发闷的心情也因此烟消云散了。

在高三之前,我几乎都没有怎么旅游过。实在上了大学以后,因为去到了大城市,于是周末或者是小长假就到周围的景区走走。可能是年轻气盛,那会走一天都没问题,一路看着沿途的风景,用着笨拙的拍照技术只是对着景物机械地按下快门。走累了就稍微歇一会,觉得休息够了就继续上路。但是随着去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年纪也越来越大,不知是因为身体原因还是看惯了千遍一律的景区,慢慢地,仿佛对旅行失去了兴趣,尤其是需要长途坐车的旅游,更是让人想起就不自觉地选择放弃。

培根曾说:“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不知你有没有留意,周末或者节假日去景点,都会看到很多的中老年人,他们跟着旅行团,一路有说有笑,到处摆着在我们看来“羞耻”的姿势举着手机拍个不停。该说不说,有时挺羡慕他们的,到了他们这个年纪,身体机能和精力已经大不如以前了,但还是热情地旅行。在他们看来,一颗大的石头,或者是一棵枝干很大的树等等都值得拍照留念。他们的旅行,是慢慢地观看风景,一边听着导游的详细解说,一边尽情的享受这样的美好时光,因为他们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为下一个地方做准备体味。旅行,看到的不仅是不同的风景,也是一切未曾谋面的陌生人。

一到小长假和长假,总会看到很火的“特种兵式旅行”。比如:五一小长假爬完五岳、国庆长假从广西一路北上到北京等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旅行,上班族的旅行往往只有像在五一、国庆等这种长假中才能够被提上行程。在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工作后,好不容易有个长假,于是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拉个行李箱,背着包就出门了,他们所追求的,是在最短的时间游览很多的景点,吃更多的美食,因为,时间太宝贵,下次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能再出发了。

记得上大学时,虽然当时的空闲时间非常多,但是苦于囊中羞涩,不能很好地旅行,只能去周边或者看书打发时间。等到现在工作了,虽然有闲钱了,但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忙其它的事情,旅行的事情就被搁置一边了。上学的时候不去旅行,是因为没钱;工作的时候不去旅行,是因为没时间。

我记得大四那时,在一堂选修课上,任课老师对我们说:“旅行,不一定要看这个地方的景点,但是一定要吃当地的食物!”不知你留意没有,就是你也许在这个地方吃本地的食物,然后觉得好吃就买了一样的食物带回家去吃,可是当你在家吃的时候感觉没有当时吃过的好吃了。地区的不同,温度,湿度,阳光等都影响食物的口感。很多东西只有在本地吃才觉得好吃,这也是为什么你在当地买的特产带回家后就不好吃了的原因。

旅行,是不应该被定义的,一百个人有一百种体验,无论是穷游、富游,还是定居游或者是特种兵式旅游,都有其自己的意义。旅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经济实力量力而行。曾经我为了发朋友圈3天跑三个地方,中间没有考虑身体行不行,也没有好好休息,最后的结果是回来后整整躺了一天一夜才慢慢地缓过神来。并且为了旅行,我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一股脑的花完了,结果带回来一堆我没有碰第二次的东西。过去,我以为,旅行就是为了看风景,买自己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体验自己不曾使用过的东西,就算是旅行归来后吃土,那也值了。可是现在,我更加注重旅行体验以及实惠的东西,比如提前订好酒店后当天下午去先到酒店休息,晚上去附近走走然后回来早点睡,第二天才去计划的景点,而且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更加仔细的体味该景点的历史和风景。也决不乱买景点的东西,觉得有价值和实惠才买,也觉不会在景点周围买吃的东西。这样旅行下来,除了坐车的疲惫之外,整个旅行过程,几乎都是很愉快和轻松的。

旅行的意义,应该交由自己来给出答案。我不曾体味过有钱人的旅行,也不知道他人旅行的方式。我所以感悟出来的旅行,是:旅行,是在舟车劳顿后,所看到的未知事物时的那一份惊奇;是在疲惫时,所吃到的未知食物后的那一份惊喜;是在旅行结束很久以后,当回想起来,仍会觉得满足和想再去一次的冲动。眼看着长假就要来了,这颗跳动的心,又不经蠢蠢欲动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