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系统持续不变就会熵死,企业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
今天早上,我有些陷入自我怀疑,我的存在对团队来说现在是否有价值,每天按时上班打卡,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便是熵增吧,再不处理就会发生熵死,我会越来越没劲,持续能量耗损,持续情绪低迷。这两天看(一网打尽)看到亚马逊是如何保持系统开放,持续做工的,我那时候就开始思考,能不能先把一种模式做好再开发另一种模式,这样不停的变化新方式真的好吗,但是对于一个系统来说,这个无疑是做熵减最好的方式。
如果不是这段时间读书,我可能已经撑不住了,精神崩溃,极致的怀疑自己。当我看了这本书,知道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我需要做的是不停的给自己灌输新知识,形成新习惯和认知,这样就能避免我精神上的内耗。
对抗熵增的两条路径是,第一,开放系统持续做工。第二,避免路径依赖。持续的阅读和学习,持续的输出文字和短视频内容,持续的将店铺动销,保持思维上的活跃,永远在思考新思路,避免盲从于过去的经验和认知。允许他人对我的正面或者负面评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专注自己的事业,持续刻意练习,专注自己的目标,个人这个系统的打造存量,环境是因素可改变也可替换。专注内核打造。
书中提到,资讯和短视频会让我们脑子里产生精神熵,对接收到的信息应接不暇,不知道怎么正确处理。好的办法就是通过专注来产生精神负熵,研究表明,在精神负熵的状态下能减轻脑部压力。由此可见,每天读书这个习惯,我这辈子都改不掉了。
想要获得精神负熵,就要专注于一定有难度的事情,比如,学会一手粤语歌,学一首英文歌,写作字数超过100万,拍摄刻意练习沟通感动短视频100条,这些动作会产生负熵,内心会产生一段段暖流,这就叫心流。
所以向上的路程,就是不断产生心流的过程,一直做有挑战的事情。一直让自己持续做工。
过去我对‘熵’一直无能为力,纠结在为什么明明最初对一份工作的热血澎湃,到最后混乱不堪,业务的细枝末节让我烦恼 ,很多没有解决的小尾巴堆积如山,让我的精神熵也无限增加,结局都是一样,辞职,换新。过去的10年是问题集结的10年,未来的十年是解决问题,熵减做工的十年。
现在想想,谈恋爱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最初都是很美丽,结束的时候都是没有道理的,我总是热衷于开始一段新恋情,觉得挑战未知领域很刺激,这个过程或许就是书中说的负熵,心流,我将征服一个人的内心和习惯视为最得意的挑战。但是往往做到之后,觉得毫无乐趣,当一样曾经喜欢的东西永久属于你,人的内心会感觉无聊。推测,不止我一个人会这样吧,按照书中主张,挑战成功即就是熵增的开始,所以就推出恋爱保鲜的密集是,要让对方一直无法全部控制的状态,给于对方若即若离的感觉。原来这些都是有依据可追溯的,都是自然法则。
关于企业,任正非也说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相同的规律,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从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失去动能的过程,所以,企业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逆向做工,将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举例子,华为对于去偏远地区出差的员工,给于巨额补贴,激发了员工的深层动机,如果每个地方的出差补贴都一样,偏远地区就没有人会去。华为对人性的好逸恶劳,喜欢安逸讨厌麻烦,是人性,在企业内推行: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理念,推动员工持续学习,艰苦奋斗。
书中还提到亚马逊的负熵案例,谷歌通过每天给20%时间给员工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企业保持思想开放。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并不能懂,第二次读,感悟深刻,原来一切问题,都有方法解决,关键在于只要理解发生问题的底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