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完饭想起上午没来得及回家长的信息,电话回过去,得知原来是咨询九年级这学期能不能来我们学校借读的。孩子在公办上初三,成绩不是太好,再加上整天耳边传来的都是老师关于中考临近的督促:“马上要中考了”“中考还剩几天?”“中考越来越近了”等,开学这两天压力太大情绪很不稳定。我给她不能转学的明确答复后,明显的感觉家长有点失望,趁着中午短暂的休息时间我帮她捋了捋思路。
如果孩子情绪有问题,我们就不能仅仅只关注情绪问题。
孩子的情绪问题是一种外显的能看得到的问题,只是孩子诸多问题中的冰山一角。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我发现困扰青春期孩子最多的问题有两类:一类是同伴交往和同伴关系问题。另一类就是学习成绩问题。青春期的孩子把同学关系看的比师生关系、比亲子关系重要得多,归根结底是因为同学之间他们能共情。青春期的孩子角色比较混乱,他们既希望家长不要管的太多,又希望家长不要一点都不管(比如说生活费),这可难倒家长们了,管孩子多了经常会与之发生战争,不管的话又怕孩子误入歧途。这时候温柔而坚定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我之前开家长会的时候就教过家长要学会:温柔而坚定。也就是说家长要有自己的原则,并且要提前把所谓的规则告诉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越线了,那我们就要管,并且一管就要管到底,比如男女朋友关系问题。所以当孩子情绪突然有问题(逃学厌学)的时候首先要向班主任了解孩子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否出现问题,对症下药。一般这种情况家长和班主任引导之后,朋友圈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就能得到解决。
如果孩子朋友圈没有问题,他还是情绪低落甚至厌学,那他八成就是学习遇到困难了。影响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类:情绪状态、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我也经常提醒我的家长们,要对孩子回家之后跟我们的聊天内容敏感,如果孩子吐槽某位老师,或者说某门学科太难学了,这门学科你就要多关注,因为大概率接下来他的学科成绩会下降。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替老师辩解,更不是去找老师兴师问罪,而是共情他。当孩子吐槽或者征求你的意见时,让学生毫无抵抗力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是你,面对这种情况我处理的也未必比你好。要记住的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是孩子强力的后盾,我们和孩子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条战线上的。当孩子情绪缓和之后,私下里你再去找相关老师了解情况,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知识点缺失的该补就补,该学就学。学习态度有问题的就需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一起去引导。
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家长要能分辨出学生学习是否尽力(可以结合学生在家表现以及任课老师的评价),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他们表现出来的一点点情绪问题,就能把父母老师拿捏的死死的。可是许多事情可以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我问过部分害怕考试、心理压力大的学生拒绝考试的原因,他们其实都是自己心虚、害怕。这类学生因为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学习上的那些不足,而这些不足只要他们一投入时间就能解决,但是他们却不断的拖延、累积。
要记住,学生考得好,不是偶然,它是做好一点一滴的必然结果;考得差,也不是命不好,它是每次的学习中少出一点力,累积起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孩子学习中的自信,也是成功解决学习难题之后一个个小的成就感累积起来的,当学生对学习有了掌控感,关于学习这一块也就不会有什么情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