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中心。我们打磨自己的管理功夫,也必须要从了解人、了解人的行为入手。
例子:参观一家公司时,中层领导在公开场合推搡员工开路,大领导没有任何表示和制止,直接得出结论这是一家不会有大作为的企业。
一、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发现在正式的组织当中存在有不依靠权力的非正式组织,就是组织中的小团体。他们抱团维护自己的利益,形成自己的社交团体。这种人际关系的大背景下,非正式组织的共同利益才是决定生产效率最核心的东西,而不是每个人的能力和组织的事先定下的目标。这是霍桑实验一个极重要的发现。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旦造成员工负面情绪和评价,就会依靠小团体进行快速传播,直接攻陷整个组织。让整个组织的战斗力直线下降。如果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及时得到排解,他们的生产率是会提升的;反之,就会下降。
所以人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人有心,人有社交,人不是机器。
管理者需要意识到人的局限:认知不协调。
我们的认知和行为是不协调的,就是知行不合一。
分为
1.有“知”不一定有“行”;
领导者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但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没做到,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好,这就属于认知不协调,有认知,但却没有外界公认的应该有的行为。
2.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其实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
人一旦做了某个决定行为,比如买了某个股票,就会觉得这支股票是个好股票;购买了某个品牌的手机,就会直接认同这家手机品牌。也就是说,改变一个人不仅要考虑怎么改变他的观念,也可以考虑先改变他的行为,特别是让他跟你一起完成某个行动,说不定完成行动以后他会更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一旦人确立恋爱关系,就会不断的去加强觉得对方好,亲人眼中出西施。
面试套路:最优策略是先讲价值观,后半段的时候再强调你的能力,面试官一旦认同你,产生好印象,他就会自己寻找支持你很棒的证据。
二、76秒的冲动:
一个人看到好东西后形成的购买冲动,只会持续76秒,如果在76秒钟内不能完成有效的购买,冲动就会消失。
我们不要被商家的套路影响。
三、阈下意识:
心理学概念,我们意识意识不到,但是已经大脑已经看到,从而影响意识。
视觉为例,人类的眼睛就是一个光的接收器。出现了光,视神经受到刺激,感受到了光的亮度,就是接收到了信号。然后大脑意识到了光亮,意识到了色彩,这就是你看见东西的过程。我们看电影就是一个不断接收信号,不断把画面联系起来,然后用我们的意识去理解画面的过程。如果我们把电影放映机的亮度逐渐调暗,当亮度低于某一个水平的时候,你就会什么都看不到了,这个临界点我们就把它称为“阈”,也就是我们视觉神经能够感受到外界刺激的一个阈值。不了解神经科学的人可能不知道,比这个阈值稍微低一点的亮度,我们肉眼已经看不到了,但我们的阈下意识是可以感受到的,于是商人们就利用这一点来做手脚。第二个可以做手脚的地方就是画面跟画面之间的空隙。商人通过闪烁的信号来做文章,比如很快地打出一个图像信号,快到你以为你没看到,但你的阈下意识已经感受到了。
针对阈下意识的广告被称为“隐形广告”,在上面的一系列事件之后,美国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在已经有很多的证据证明它确实会影响人的意识系统,促成了一种情绪的生成,虽然还不至于直接产生购买行为,但是这种情绪一旦遇到了更明显的刺激,比如闻到了爆米花的味道,人的消费动机就会立刻产生,人的消费行为也很可能会发生。
四、冲动基因:
我们是进化的产物,我们人类活着的一切动力就是为了“爽”,我们的大脑会奖励给我们多巴胺。但是大脑分泌多巴胺的量是一定的,为了防止我们爽翻天,这就是那些毒品的上瘾机制,一旦吸毒之后现实中的那些多巴胺奖励都无法与吸毒快感相比。
回归正题,这个多巴胺分泌的基因水平平衡点水平的基因就叫“D4基因”,大约会有20%的人在这个基因上出现突变。“D4基因”的突变就会改变人分泌神经物质的机制,也会改变人对于新鲜感的判断,更直接地说,他们的冲动水平会不同,所以“D4基因”也被称为“新鲜感基因”。
发生突变的人更喜欢冒险,所以我们管理者要了解自己属于那一类人。
未来的管理学,一定是建立在能够更加洞察人性的基础上。
有了基于心理学、生物学的视野,你就会知道,人的很多性格特质是和基因有关的。在做管理决策的时候,甚至在做生活重大决策的时候,你需要考虑,怎么样让本能发挥作用,或者抑制本能的作用。如果你是一个基因“冲动型”的人,要防止自己“找乐”;如果你是一个常人,你就要想:通过什么方式,在关键时刻我能够顶上去。
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科学界也推出了很多新的发现,我们要善于把这些新的发现和管理学的智慧有机地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得我们传统的管理智慧在新的认知情况下有更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