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有位友友的文章,说自己和妻子勤恳持家,成家立业的孩子却大手大脚,甚至不务正业。他回顾了自己的教育过程,一直在做表率,基本不怎么说孩子,但孩子一点都不随他的品德,所以他质疑父母以身作则的这个教育方式。
对于这位友友的质疑我很理解,对于他的教育过程因为不了解无法评价。但这件事引起了几点思考我觉着有必要说道说道。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种教导方法的配合,教育的结果是一个综合因素的结合,不能归因于某一种教导方式。这些教导方式有耐心、倾听、眼神、安抚、鼓励、等等等等,包括以身作则。
以身作则是以自身的行动给人作出榜样。用在父母身上就是父母以自身的行为给孩子作出榜样。
以身作则是教育孩子方法的其中一种,它能给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但不一定能做到让孩子必须效仿。它就像个演员表演,孩子这个观众喜不喜欢得看孩子的,演员不能百分百做主。
就像这位友友,自认为表率做的很到位,孩子应该能受到教育,这个观念是主观的,更是片面的。
我们看他认为的自己做的很好这个前提。自认为的好就是好吗?自认为的好孩子也应该认为是好吗?
有位爷爷对孙子严加管教,导致孙子讨厌。儿子是个孝子,对爷爷孝顺,也教育孩子要对爷爷孝顺。结果是孙子因为讨厌爷爷也讨厌了爸爸。
孝敬老人没错,但敌人的朋友也是敌人这个道理显然孩子已经懂了,跟爷爷好的爸爸是个坏人。孩子不认可的善行在孩子眼里不是善行,可能是恶行哦。
由此来说,这位友友的良好感受孩子不一定认可,他的以身作则在孩子眼里没有起到榜样的效果,这种以身作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身作则。
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的所有行为都是榜样,模仿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这个时候的以身作则会影响孩子的很多行为习惯,不分对错。
3随后,孩子开始慢慢有了明确的自我感,父母的有些行为可能会违背孩子的自我感受,损伤孩子尊严。这些行为在大人眼里尽管是正确的,但孩子会排斥,以获得良好感受。这时候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孩子眼里开始有了分别。
这种分别随着孩子经验的增多会越来越多。到三年级时,孩子不但能作出清晰的区分,还能开始正确地明辨是非。这时候父母的一些自认为正确的做法(实际上可能是短视和自私的)在孩子眼里成了反例。但孩子由于未独立,在缺乏沟通的家庭里不敢明辨,只能暗中不服或消极对抗。从这时候开始,家长威信大减,以身作则的效果大减。
进入初中后,不能良好沟通的父母开始成为孩子的“对头”,基本谈不上什么以身作则了。孩子能赏脸和你说上几句话,就深感欣慰吧。
高中阶段,孩子知识丰富,但经验缺乏,会出现明显偏执。这时候不能让孩子口服心服的父母,孩子都懒得搭理,平时的对话可能更多的是处于道德和伦理要求。但是,父母的一些努力和付出孩子会记在心里,虽然嘴上不说,多少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孩子能够开始客观的认识父母,但不一定接受他不认可的行为哦。
离开家庭进入大学或社会后,知识和社会经验越来越丰富,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慢慢体会酸甜苦辣,能够开始从多角度全方位认识父母。尽管他们能理解父母的不易,但性格已稳定,父母很难影响到。
再往后,会受社会中形形色色的角色影响,会受自省影响,父母的影响基本限于伦理道德。
在上面环节中,前期任何一个节点的失误,都能不同程度的损伤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知道这位友友结果铸成的因在哪里。
他在文中说,他很少说孩子。我不清楚他这个“很少说孩子”指的是什么,是不愿意打扰孩子,还是无法和孩子正常沟通,是看不到孩子问题,还是对有问题时的娇惯......
但是这个行为本身说明他和孩子较少沟通。
在一个缺少沟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是感受不到温暖的,满足不了他对爱的需求。可爱的需求是必须的,于是他会向外求,外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会增大,如果交往不慎容易学坏。由于缺少沟通,大人一般不能及时发现。
孩子缺乏爱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吸引,如果别人让他感受到了温暖,他还会拿别人和父母做对比。对比的结果自然是父母不如外人,慢慢生恨。不明说,不对抗,一切尽在不言中,就这么长大着,虽是一家人却没有温度。父母做再多的表率,在孩子眼里形同路人,甚至是做做。
以身作则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效仿,让孩子成为这样优秀的样子。如果以身作则是一件产品的话,孩子就是消费者。父母要把这件产品推销给孩子,首先得和孩子的口味吧。就像孩子喜欢喝纯牛奶,你就不能给他使劲买酸牛奶。
父母的以身作则是父母作出的“表演”,如果是为了表演而表演,孩子可能不喜欢。如果是遵循孩子的喜好针对性设计一番,按照孩子的口味循序渐进地上演,步步引导,孩子会越来越优秀的。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古训是教育之道,放之四海而皆准。虽然当下的教学标准和教育环境让父母们感到以分数为重,但这也只是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并不会严重影响教育方法。
古时候学风淳朴,师生专注学业。如今部分教育产业化,信息爆炸,老师们被赋予了太多功能,不大可能做到对每个孩子的因材施教,这个工作只能交给父母们完成了。
因材施教是父母对孩子很容易做到的,哪个父母不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性呢。以身作则时只要顺着孩子的脾性特点慢慢引导,就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身作则。现实中很多父母都是这么做的。
以身作则时还要注意内容对于孩子的难度,让孩子模仿他能做到的,或者能理解的。超过孩子学习能力的教导对孩子来说是负担,他不但学不会,还会反感排斥。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该说的我也说了,该做的我也做了,再学不好就是你的事儿了。真的是该说的说了吗?该做的做了吗?可能只是讲了一通孩子压根不能理解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期望而已,根本没在乎孩子是否能接受,或者认为孩子能接受。
可是孩子理解不了无法接受。
如果父母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存在,并找到孩子的接受点,才能尽可能让包括以身作则在内的教育方案落实到位,才能让孩子不断优秀。
有点费脑细胞。就空泛地写这些吧,希望能说明问题,不周之处有机会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