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缅怀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姓沈,名恩权。生于1926年10月19日,农历九月十三,属虎。

        父亲共有八个兄弟姐妹,一个大伯,三个叔叔,三个姑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第二。父亲在伪满统治时期的国民优级学校毕业后,祖父打算送父亲到东北大学继续深造,父亲刚开始同意,就在出发前反悔,终未成行。

        据父亲讲,赋闲在家后,整天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生活,每天骑着“富士牌”自行车,与伙伴们尽情玩耍,中午饿了的时候,大家都跟父亲到周家火勺铺吃火勺,成了本屯的孩子王。十七岁时与母亲(李玉先)成家,父亲的贪玩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母亲常常受到牵累,经常被爷爷奶奶责怪。

        解放战争期间,父亲在国民党暂编五十八师当卫生员,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辗转于大石桥、盖州和营口之间。

      1948年2月25日,王家善师长率五十八师起义,父亲回到家乡。在抗美援朝期间,父亲曾经参与辽宁宽甸机场建设,为了抢时间,数九寒冬,吃在工地,睡在工地,亲眼目睹高岗副主席的视察。机场建成后,父亲为了家庭,没有留在部队,回到了母亲身边。

        1958年,营口县政府决定在周家修建一座中型水库,由于我们家正好住在库区,不得不进行移民搬迁。

        当年,父母拉扯我的四个哥哥,一起搬到了位于黄泥屯西南三公里外的于家村,暂住在外祖父家。外祖父家当时有六间半瓦房,我们家住在西下屋,西上屋三间半瓦房一直闲置,由于两位舅舅都在外地工作,闲置的房屋暂时由我们家照料。

        父亲是个当过兵的人,他一直崇尚部队作风,并把部队作风毫不保留地应用到家庭管理当中来。

        俗语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对我们始终“严”字当头,给我们立下了一道道规矩。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那我就先从“吃”的方面说。

        父亲经常告诫我们:不管是谁,无论什么时候,也不许偷人家和公家的东西,这是谁也不能逾越的红线,如果发现,将严惩不怠。

        一队和二队的果树园就离我们家几百米远,生产队和邻居家的成熟玉米和大豆出门伸手可摘,尽管我们平常饥肠辘辘,我们兄弟七个没有一个人敢动邪念,即使看别人在做这种行为时,也是躲得远远的,生怕受到牵连。

        每天吃饭时,父亲要求我们必须“食不言”,不得“吧唧嘴”。

        对父亲的要求谁也不敢轻视和怠慢,即使我们兄弟的功臣——大哥也不敢违抗“圣旨”。所以,一旦饭盆端上来,只能听到大家碗筷“噼里啪啦”的碰撞声,整个吃饭过程就像搞竞赛,你快,我也快,满满的一盆饭,转眼间就下去了一大截,哪还有说话的功夫。偶尔,也有兄弟在吃饭时,话到舌尖不吐不快,如果让父亲发现,就是一次严厉的警告。除非父亲吃饭时不在场,大家才敢说几句。

        在吃饭时,父亲还给我们立下了一些规矩。

        在吃饭过程中,比如中途离开饭桌时,要把筷子放在碗上。当时我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父亲就给我解释说,这证明你还没吃完;吃完时,要把筷子放在桌子上,证明你已经吃完了。

        这些规矩,我们兄弟个个都明白,而且要时刻要牢记在心。还有吃完饭的碗里不能有剩饭,挟菜的时候只能挟与你最近的那部分,不能随便乱伸筷子。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家有关”吃”的规矩,不但我们要遵守,父母也是如此。

      下面来说说“睡”的规矩。

        晚上睡觉时,也给我你兄弟立了不少规矩。

        父亲要求我们,睡觉时不能说话,这叫“寝不语”。不管兄弟大小,无论是谁,只要回来晚一点,都要说明原因,并受到严厉批评,即使理由再充分,也不容辩解,否则,轻者就要受到呵斥,重者就要受到皮肉之苦。

        父亲有一个习惯,在熄灯前,父亲经常要对我们白天的表现进行梳理,只要从街坊听到我们兄弟无论是谁,不管哪件事做的不周全,就会对我们进行集中教育,辨是非,讲道理,大家都要接受指导,从不含糊。

        下面再说说“穿”。

        在穿戴上,父亲对我们更加严格。

        常言道:穿衣戴帽,各好一道。但在别人家可以,在我们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在过去农村,没有几家人能买得起整套衣服的,都是买布找裁缝做,平均每人一年也穿不上一件新衣服,即使做新衣服,也得从上往下轮。所以,一件衣服常常是老大穿完老二穿,老二穿完老三穿,一直往下传,缝缝补补,直到穿烂为止,我就曾经穿过我大哥的一件黑色涤纶内衣。

        不管衣服怎么陈旧,即使洗掉了颜色,也必须“衣冠整洁”,不准流里流气,坦胸漏腹,即使夏天再热,也从不放松要求。

        在劳动方面,父亲也是从严要求。

        父亲要求我们在生产队里干活不能耍奸,不管是上山下地,都要按要求去做,而且要干的多、跑的快、做的好。

        在家里,对于自家的园田地,必须做到“精耕细作”,选好种苗,不得含糊。地要翻多深,都有尺码要求,谁也不敢糊弄。种子要选好,土要翻得轩,垄要被得直,苗要插的匀,土要盖得实,旱了要浇水,雨大要排涝,这些都是保证丰收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家的土豆种子隔一两年,都是大哥与伙伴乘坐火车,从黑龙江铁力县往回背种子,确保种苗不退化,以保证年年高产稳产。

        高粱种子也是父亲优中选优,把穗大、籽粒饱满的高粱选出来,单独管理,用作明年播种使用。如果有新品种,父亲也敢大胆使用,由于肥水不缺,严密监控害虫,所以,每年秋季成熟时,我们家的粮谷和其他农产品都比别人家籽粒饱满,穗大粒匀,产量较高。

        我们家的园田地,就像我们村里的试验田,平均每株土豆能产二三斤,秋白菜平均每棵五六斤,我见到最大的一棵有二十多斤。即使这样,我们家的粮食每年还是不够吃,一到青黄不接时,父亲就会主动向村里粮食富余人家借粮,春借秋还,从不失信。

        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父亲要求我们坚持“忍为高,和为贵”,“与邻为伴,与邻为善”的原则。

        1975年2月4日之前,我们家与上院三姥爷家是七间连体房,中间一间是通往后院的过廊,地震以后,房屋被震倒,各自成为一体,后院人来车往再也不用经过此地。按理说,过廊应以中间线为界,一家一半,由于我们家早于上院重建,房身就往西错了一些,并以过廊西墙为边界,套上两米多高院墙。后来三姥爷家也盖起了新房,过廊没有征得我们家同意后全部霸占,惹得我们家非常不满,多次想要理论理论,但在父亲的劝说和安慰下,我们家终于放弃索取权。

        父亲没有教育我们去怎样惩恶,但经常教育我们去扬善。

        在农村,每年冬季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挖菜窖,起猪圈粪。这两项劳动,绝对是个重体力活,有的家庭常常由于体弱多病、没有男劳动力,完成这些劳动非常吃力。但父亲对我们生产队每个家庭了如指掌,每到这个季节,只要父亲看到谁家有困难,父亲就会一声令下,每次派出三两个哥哥,为那些困难户排忧解难,解决燃眉之急。

        到秋收时,谁家的粮食在地里没有及时回收,只要用户打个招呼,我们兄弟都会有求必应,及时给予帮助,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好心得到了好报。从二哥开始,兄弟们的婚姻都非常顺利,家里有什么大事小情,邻居们都会力所能及的给予积极支持。

        地震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76年的秋天,经过两年的筹备,我们家在原来的废墟上准备重建一座五间瓦房。母亲找人看完日子后,三哥用借来的罗盘,首先把地基的方位确定好,然后用卷尺把基础的宽度和长度测量好,最后用木桩和线绳加以固定,一切准备就绪,时辰一到,我们兄弟五个齐上阵,东西南北各把一方,铁锹挥舞,尘土飞扬,一场重建家园的会战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家建房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了左右邻居们的关注,晚饭后,平时要好的哥们和邻居们纷纷拎起铁锹,来到我们家帮助挖地槽,吃饭时把他们都让到我们家,母亲也准备了高粱米干饭,格外炒了几个菜,大家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共同进餐。经过两天日夜奋战,地槽终于挖完了,挖出的黄土堆成了一座十四五米长,五米多宽,三米多高的小山。

        地槽挖好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往地槽里撼沙。撼沙的好处就是冬冻春化时,房子不容易沉降。

        撼沙更是个体力活,砂石都要从附近的河里用筐和手推车运到房身地里,由于距离较近,没有使用牛车或马车运输,都是采用人挑手推的方式。由于众多友人的鼎力支持,挑灯作业,直到晚上九点多钟才完成撼沙任务。

        父母对大家主动来帮忙非常感动,早早地派人到大队商店买了三箱面包,两箱汽水,大家聚在我们家的简易房里,十几个人,人人拿着面包和汽水,边吃边喝,有说有笑,共同庆祝顺利完成这一具有历史性的劳动成果。父母见到这个场面,非常开心,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今年农历八月初三,是父亲逝世二十四周年的忌日,深切缅怀老人家的功绩,倍感伤痛,作为儿子,年幼时只懂得服从,不晓得“严之切,爱之深”的道理,甚至时常觉得比同龄人活的委屈。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走上了父亲的老路,真是匪夷所思。

        如今,纪念父亲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辜负老人家的期望,把他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的发扬下去,让老人家的精神世代相传。我们现在可以告慰老人家,您的儿孙现在都过的很好,请您放心,请您在另一个世界好好享福,不用惦记我们!

        您的五儿,继来,叩。

                  二O一八年七月二十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245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749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960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75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68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70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6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22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64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78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4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15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646评论 3 32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6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94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26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06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生物体都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等知觉获取对周围信息的获取的。而前面也说了环境对于心理的一些发展至关重要,那么...
    yf9503阅读 523评论 0 0
  • 能相遇五月天的城市走过了一遍 一定会有些许情绪 回忆 亢奋 幸福 无奈 失落吧 你新的故事里 多了些什么 又少了些...
    李东瑾阅读 107评论 0 0
  • PART I 当斯卡曼德博士 (注释1) 在“三把扫帚酒吧”问我是否愿意为《唱唱反调》杂志中文版的读者写一个专栏的...
    无用之趣阅读 586评论 0 0
  • 第一次无意闯入简书。写下对题目的感想,胭脂扣中的感情让人心痛。站在现代女人的角度,会觉得如花很傻。女人对人爱情从来...
    如梦如花阅读 21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