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勘辩诸方
既然有了传法的根据地,希迁禅师也就正式亮出了自己的招牌,开始宏传青原行思的禅法了。
在古时候,任何武馆只要开张,一定会有各门各派的高手前来踢馆的,一定会有心怀各种目的前来切磋交流的。开武馆的人要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一定会几下就被人踢闭馆的。
禅宗,同样如此啊。任何一个禅师,只要开始开山传法,一定会有人前来参学的,一定会有人前来切磋勘辩的,一定会有人前来递帖子踢馆的。这个时候,传法的师父要是没有真参实悟,没有过硬的修为,照样要被人踢闭馆的。这种事情,并不只是在纸上说说而已,因为在真实的禅宗江湖中,这种事情那是时有发生的。
希迁禅师自从开山传法以来,各地前来递帖子拜码头的,前来参学的,前来勘辩切磋的,那是多如牛毛。不过欣慰的是,从来就没有任何一个人踢馆成功过,不但如此,那些不论是以什么目的前来的禅客,反而很难在希迁禅师手中过上几招。
希迁禅师不仅禅理精深,而且机锋险峻,不论是低手还是高手,都很难应对希迁禅师的犀利机锋的。所以,就连跟希迁禅师并列为禅宗江湖龙头老大的马祖道一也对希迁禅师由衷的赞叹道:“石头路滑。”
可是,越是石头路滑,越是能吸引众多的禅客在光滑的石头上行走。古往今来,哪个人不想找最顶级的人物交流学习呢。
石头希迁曾经在课堂上对前来参学的学僧道:“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我们由此段禅语,可以一窥希迁禅师的禅法要领。
有学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对于这个几乎已经成为口头禅的问题,希迁禅师截断众流道:“问取露柱去。”
一般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去问佛学院的法师的话,法师一般都会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上的标准答案来回答。可是禅师们却从来不会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他们只会让学生自己去体悟这个答案,自己去寻找这个答案。并且,凡是学生认为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有思维意识可以给自己提示,高明的禅师发现后,都会毫不犹豫的用语言或者行动来果断地制止学生的这种行为和意识的。
所以,对于“问取露柱去”这种一句话截断问话者意识的回答,这个学僧自然摸不着头脑。他只有老老实实的回答道:“我不会。”
谁知道希迁禅师的开导更加绝妙:“你不会,我更不会。”
希迁禅师如此老婆心切,只是不知那位学僧能不能有所体悟。
北宋灵源惟清禅师作偈评唱此则公案道:
觌面相呈便相骂,两个中有一人嗔。
要识是非须看取,铁牛耕出玉麒麟。
又有学僧问希迁禅师:“如何是禅?”
希迁禅师回答道:“碌砖。”
这个僧人又接着问道:“如何是道?”
希迁禅师张口就回答道:“木头。”
希迁禅师的禅风就是如此的简洁明快且单刀直入,不过,这种犀利的机锋,别说刚入学的僧人不能领会,就是那些自认为有点功夫的久参之士,也常常在希迁禅师的机锋面前败下阵来。
尸利禅师听到希迁禅师的大名后,也跑来参学。见到希迁禅师后,尸利禅师问道:“如何是学人本分事?”
希迁禅师反问道:“既然是你的本分事,你干嘛在我这儿来找啊?”
尸利禅师不解的道:“我不向师父这里来请教寻找,我又怎么知道我的本分事呢?”
希迁禅师一针见血的道:“你的本分事曾经丢失过吗?”
这句话非常有水平,任何人的本分事,都是在你自己身上的,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你既不能污染它,你也无法清净它。它就这样不动不静不生不灭的待在你的身上,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它了。
尸利禅师自然是有一双慧眼的,他听完希迁禅师的话后,立马就明白了其中的真谛。于是,他便作为希迁禅师的弟子,长久的留在了希迁禅师的身边学习深造。
在那个时候,天下的参禅悟道之人,大部分要不到湖南参访石头希迁,要不往江西参拜马祖道一,或者就是江西湖南两边窜着走江湖。哪怕是希迁的弟子或者是道一的弟子,都在互相往对方那儿跑去参访、勘辩。能和当今天下的两个龙头老大过过招,那是提高自己禅学水平的最佳方式啊。自然,大家都乐此不倦的奔波于江湖。
希迁禅师有一天看到一个新来的僧人,于是上前问道:“你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僧人回答道:“我是从江西来的。”
江西,那是马祖道一兄弟的地盘啊。希迁禅师接着问道:“你既然是从江西来的,那么你有没有去参访过马大师呢?”
僧人回答道:“我参拜过马大师。”
希迁禅师马上指着旁边的一小捆木柴问道:“马大师何似这个?”
这个僧人想必是出家修道没多少时日,对于希迁禅师的机锋,自然不晓得自己该如何应对。
不过,他在希迁禅师这里没待几天,又回到了马祖道一那里参学。
见到马祖道一后,他把自己和希迁禅师的对话告诉了马祖道一,希望马祖道一能给他点开示。
马祖道一问道:“你看到的那捆木柴有多大呢?”
这个僧人回答道:“还是有点点大。”
对于这个脑壳也像木柴的僧人,马祖道一不由得笑道:“你很有力气啊。”
这个僧人纳闷道:“大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马祖道一道:“你大老远的从南岳背了一捆木柴过来,还不算有力气啊。”
这个僧人面对着当时两个最厉害的龙头老大的接引和开示,却毫无悟性去领会,实在是太可惜了啊。
不过,当时在马祖道一那里参学的邓隐峰禅师却有点不服气,他觉得别人不能应对希迁禅师犀利的机锋,那是那些人没有学到家,自己在马祖道一这儿学习了这么久,还是有点真材实料的,应该能和希迁禅师过上几招。于是,他来到方丈室,给马祖道一辞行。
马祖道一有点奇怪,他在这儿好好的,这要上哪儿去呢?于是问道:“你这是要去哪儿啊?”
邓隐峰道:“我要去会会石头和尚。”
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都在南岳待过,当然知道希迁禅师的根底。于是,马祖道一一语双关的对邓隐峰道:“石头路滑哦。”
这既是要提醒邓隐峰一路远行,路上多有不便,小心路滑摔跤。更要提醒自己的弟子,石头和尚的机锋,那是异常犀利的,一般人根本就过不了石头的关口,肯定会在“石头上”滑跌下来的。
邓隐峰敢去和石头希迁过招,自然是信心满满的,他回答道:“竿木随身,逢场作戏。”意思是师父放心吧,管他石头滑不滑,我自然会见招拆招的。
邓隐峰一路奔波来到了衡山,才看见希迁禅师,也不礼拜,而是直接绕着希迁禅师坐的禅床行走了一圈,然后振动锡杖一下,问道:“这是什么宗旨?”
邓隐峰这种完全禅宗的做派,至少在表面上那是风头十足。可惜,他要过招的对手是石头希迁。
希迁禅师仰头道:“天啊,天啊。”
邓隐峰听后,没能明白希迁禅师喊苍天的真意,自然也就无法回答了。
邓隐峰灰溜溜的回到了江西,给师父马祖道一汇报了情况,希望师父能指点自己,以便重整旗鼓,再去和希迁禅师过招。
作为和石头希迁齐名的龙头老大,马祖道一不论是面对任何人,自然该知道如何问话以及如何回答的。
于是,他便拿出自己的独门招数来指点邓隐峰道:“你要是再去希迁禅师那里的话,你先问问题,等到希迁禅师回答的时候,你便嘘嘘两声。”
邓隐峰得到师父的指点,又信心满满的来到了衡山。
见到希迁禅师后,邓隐峰依旧振锡一声问道:“这是什么宗旨?”
可是,邓隐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希迁禅师居然马上就把他早就准备好的绝招提前施展了出来。
当邓隐峰刚刚问完后,希迁禅师马上对着邓隐峰嘘嘘了两声。
这一下,邓隐峰那是又急又气,可是自己只准备了这个绝招,没有备用的啊。看来,自己只有赶紧撤退才是上策啊。
邓隐峰满脸通红的回到了江西马祖道一身边,给师父汇报了整个经过。
马祖道一哈哈大笑道:“我早就给你说过石头路滑了的啊。”
邓隐峰羞愧得几乎有点无地自容了,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这点三脚猫功夫,在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这两个龙头老大面前,差得实在是太远了啊。他也意识到了希迁禅师也和师父一样,是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师。
于是,没隔多久,邓隐峰又来到了希迁禅师那里。不过,这次邓隐峰是老老实实安安心心恭恭敬敬的来找希迁禅师深造的。
自从道信大师和弘忍大师开创了东山法门以后,所有的禅僧在上课学习之余,都是要干活养活自己的。
所以,邓隐峰到了希迁禅师那里,同样要干活的。
这天,希迁禅师带着邓隐峰等一帮学僧在山上开荒铲草,忽然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条蛇,希迁禅师马上就把自己手中的铁锹递给了邓隐峰,意思是喊邓隐峰把这条蛇干掉,免得这条蛇误伤众多在干活的师兄弟。
邓隐峰接过铁锹,却迟迟不敢动手,毕竟这是佛教非常忌讳和反对的杀生行为啊。
希迁禅师看到邓隐峰犹豫不决不敢下手,伸过手去从邓隐峰那里拿过铁锹,上前去一下就把这条蛇砍成了两截。然后对着邓隐峰道:“你连生死的关口都过不去,还学什么佛法?”
此时的邓隐峰,还只是个四处求学的禅客,功夫还远没有到家,自然在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这种龙头老大面前过不了招,更施展不了拳脚。不过,在这两个禅宗史上非常罕见的大师的教导下,邓隐峰后来终于在江西马祖道一手中拿到了毕业证书,成为了马祖道一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
大颠禅师是希迁禅师的优秀弟子,他有一天问希迁禅师道:“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
希迁禅师的回答依旧是直截了当直奔根本的:“一物亦无,除个什么?”看来,希迁禅师那是深得慧能大师本来无一物的真谛啊。
随即希迁禅师又反问道:“并却咽喉唇吻道将来。”
大颠禅师此时已经道眼通明了,对于师父的这个问题,自然有自己的见解,于是回答道:“无这个。”
希迁禅师听后,满意的点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可以算是入门了。”
希迁禅师的另一个优秀学生天皇道悟禅师,有一天也来请教希迁禅师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希迁禅师道:“不得不知。”
天皇道悟禅师又问道:“向上更有转处吗?”
希迁禅师道:“长空不碍白云飞。”
长空不碍白云飞,这是一句非常有诗意和禅味的句子,深得历代禅客和文人的喜爱,后来的禅师们在自己的开示中,更是频频引用。
除了上面这些禅师外,还有很多的禅客不辞辛苦前来参访于希迁禅师,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后面红尘洗梦在讲述另外一些禅师的求学经历时,会言及他们和希迁禅师的交流的。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希迁禅师在南台寺弘法,不经意间看到山下虔诚的信众背着大米上山来供奉给寺庙。南岳南台寺远离市镇,信众背着大米上山一趟,那是非常艰苦的。希迁禅师感到心里非常的过意不去,一下就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太偏远了,要是自己住在山下面就好了,这些信众如果想要给寺庙或者僧人供奉什么东西的话,也就不用这么辛苦了。
说来也巧,希迁禅师的得意弟子慧朗禅师此时也正好来请师父到长沙招提寺去弘法,希迁禅师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下来,并且在第二天就下山到招提寺去了。
不过,也许城里的生活并不适合已经在山林中待惯了的希迁禅师,他在长沙招提寺没有住多久,又重新回到了南岳南台寺居住,而且,这一住,就一直住到了他圆寂之日,希迁禅师都再也没有离开过衡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