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李潜夫写过一本杂剧《灰阑记》,讲的是真妈妈和假妈妈的故事,两个人都说寿郎是他们的儿子,包拯很聪明,说你们拉吧,谁把孩子拉过来,孩子就是谁的。结果一个人不顾孩子死活拼命拉,另一个开始在拉,后来舍不得拉,忍痛放了手。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包拯把孩子判给了不敢拉的那个,她才是真的母亲。
这个故事后来传到欧洲,布莱希特受影响写了一本《高加索灰阑记》,但在这里故事里,却打破了以往的故事格局。一直在拉的是真母亲,不敢拉的却是假母亲,为什么呢?他想用哲学的思想告诉我们,真的感情和真的血缘是两回事。真母亲可以很狠心,假母亲也可以真的爱上这个孩子。这个戏剧性的结果让我头皮发麻,但又不得不拍手称妙。显然作品的哲学意味和思辨能力更胜一筹。
这种结果的转变实际上关系到我们到底如何来看待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与孩子血肉相连,这是爱的基础和土壤,但是任何爱都要有尊重、关心等等其它要素作肥料,才能收获爱的果实。只以血缘、婚姻等来定义的爱是狭隘的,不管是父子之情,还是夫妻之情,都不能以为有了土壤就万事大吉,从而把对方的爱看作是理所当然,让我们时刻对爱多一份感恩、多一份敬重和将心比心,才能让彼此的关系真正的亲密和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