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简介
在最近的一些思考中,对于量子力学、相对论等等知识的理解,让我产生了一些新的“感觉”。之所以说是“感觉”,是因为我知道:一般人都会认为这些“感觉的内容”是不科学的。十年前我推广认知科学的时候,就被中山大学的某个数学老师称为“民科”,被某个国外的科普作家称为“胡扯”。
所以,我一直没打算怎么去写下这些内容。
今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出差的路上,能够有三、四个小时的独处,被“摁”在高铁上、或者“摁”在地铁上、或者“牵着”走在去酒店的路上,可以身虽动但意不乱地回忆了最近的一些“感觉的内容”。
概述
今天不会写得很详细,就暂时写一些观点。后续,打算找个时间,详细去描述其中的一些关系(暂且不称为逻辑)。
1. 宇宙是一个单一的实体(或对象、或实例——由于我工作是IT背景,所以用一些IT名词作备注),所有宇宙中的万物、包括各种现象都是这个实体的局部信息的体现。
2. 人类对宇宙的体验,终究是主观的认知,无法实现完全客观。(简单来说,客观的表现是,不用人的感觉去测量,而是用非人的视角去测量,例如:一台笔记本的屏幕大小,用尺子测量对角线是13.6英寸,而不是用人的眼睛看一眼:嗯差不多大小。)如果不断终极探究尺子是否足够客观?你会发现尺子是客观的这个结论也来自于主观。那么凡是人类认知的结果,最终会回到主观的这个领域中。
3. 宇宙的大统一理论,需要在认知理论、信息理论中找寻。目前物理学的宏观、量子两个尺度是不相容的。其中量子尺度的概率现象、波现象、退相干现象,并不是宇宙中的粒子与人类意识的互动。而是人类认知的规律导致的。出现量子尺度与宏观尺度的边界就是因为人类意识的特点导致的,这个边界的数学表达,应该是基于信息论、认知相关科学。
4. 为什么数学能够预测很多宇宙中尚未观测到的现象,或者说为什么数学公式能够指导实验物理去发现。因为人类的数学是人类意识对自己认知的一种总结。我曾经跟我儿子说过:数学是为了更加高效地描述自然规律。现在看来,数学首先是更加高效地描述人类认知。
5. 由于可观测宇宙是人类认知对于宇宙的局部信息的反应,所以人类不可能获得宇宙之外的内容。对于暗物质等奇特现象的探索,只能期待人类的大脑神经元进一步进化,产生更强的认知能力。
----暂时写到这里。好像每个观点都需要一系列的文字去详细描述。
wollaston
2024年06月16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