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苦?
佛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又说:寒苦、热苦、饥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
八苦,无非两苦,身苦心苦。
身苦心苦什么关系?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看来,心苦能致身苦。解了心苦,不但解了心苦,还能解一半身苦。
那就看看什么是心苦?
传统文化说:心是七情。儒家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佛教说,喜、怒、忧、惧、爱、憎、欲;医家说,喜、怒、忧、思、悲、恐、惊。
心苦就是恶、憎、怒,忧、哀、悲,惊、恐、惧,大体归纳,就是怒、忧、惧。与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一致。
现代心理学说: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感过程:指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时候,基于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而在人的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态度和体验,如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意志过程: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心苦就是知苦、情苦、意苦。认知的苦是惑,情感的苦是怒、忧,意志的苦是惧。
心苦怎么去除?
巧了,圣人有教,三达德。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中庸》第二十章:“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三达德,正好去知情意三苦。
这里的忧,可以扩展,包括怒在内的多种情苦,都在仁解决的范畴之内。仁有多种解读,从构字“二人”出发,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仁者爱人”,积极面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消极面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仁还可以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准则,克己复礼为仁;还可以是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还可以是人生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
中山先生还把他们发扬成为军人精神。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一课:“所谓精神,非泛泛言之,智、仁、勇三者即军人精神三要素。能发扬此三种精神,始可以救民,始可以救国。”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第五课:“﹝军人精神﹞第一之要素为智,能别是非,明利害,识时势,知彼己,然后左右逢源,无不如志。第二之要素为仁,而所以行仁之方法则在实行三民主义……第三之要素为勇。军人须有技能,始足应敌,而又须明於生死之辨,乃不至临事依违,有所顾忌。”
怎么培养三达德,如何做到智仁勇?
《礼记·中庸》:子又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为什么好学近乎知?
勤学思,常践悟,能长智识,通古今之变;能长智能,明任事之机;能长智慧,究天人之际。
为什么力行近乎仁?
以行践知,知行合一,才能立人立己,才能达人达己,才能恕人恕己。
为什么知耻近乎勇?
明是非,知荣辱,能勇于克己,因为放纵会给自己带来耻辱;能勇于亮剑,因为放任会给集体带来耻辱;能勇于担责,因为放弃会给事业带来耻辱。
可见:
智是头顶明灯,坚持好学上进,才能明理知机。
仁是足下芒鞋,坚持奋发前行,才能渡人渡己。
勇是傍身利剑,坚持扬善去恶,就能无所畏惧。
有这一灯一鞋一剑,坚持好学上进、奋发前行、去恶扬善,人生之苦就去除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