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有个学妹突然给我发了个“谢谢”,并无多言,不明所以也没放心上,看到今天的这本《沉思录》忽然想起十几天前给她推荐了上次分享过的《被讨厌的勇气》,源于她突然的问候。小董是我大学快毕业时认识的学妹,她给人的感觉挺好,主动热情、积极勤奋、看起来很舒服的女孩子,这几年看她朋友圈的状态也让人感觉幸福而充实,读书、健身、旅行、居家、有狗、有男友、有工作、有娱乐,都是快乐该有的样子。翻了下聊天记录,发现她找我的时候都是迷茫和焦虑的时候,考研时的咨询,备考中的焦虑,以及前段时间辞职后的迷茫。这些都可以归结于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太过于关注别人(的看法),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担心别人复习得更久自己掉队比不上,看到身边同学逐渐放弃开始变得浮躁动摇,辞职后想改做销售因为挣得多,因为父母总在强调钱的重要性,抉择时经常自卑于学历不够,去北京后认识了很多富二代的同龄人感叹出身的差别之大……可是啊,她好像忽略了自己其实也很不错的事实,谈了我个人的看法后就给她推荐了这本书,不知道她是否有所领会,她的“谢谢”,我倒真的希望是因为读明白了些什么。
每次与人认真对话时,感觉自己收获良多,常常没想到自己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也没想过自己竟然是这样想的。偶尔也困顿于自己的力不从心,也感叹于自己的逐渐成长。烦恼往往源于比较,早有研究表明,与更差、更劣势的他人比较(下行比较)会提升自我评价与自我满意度,而与更优秀的他人比较则会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产生威胁、降低自尊,并导致消极的自我评价(上行比较)。是否比较?与谁比较?何时比较?比较什么?自我比较还是被比较?我们不得不一直保持思考,敞开心扉,与他人(包括书籍)对话,与自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