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作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只体现在惊天动地的大事上,更多时候体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小节里。在小事小节上锤炼作风,是党员干部自我提升、践行使命的必由之路,更是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所在。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而小事小节则是检验党性修养的试金石。一个对小事敷衍了事、对小节毫不在意的人,很难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坚定的立场和高尚的气节。
回顾历史,周恩来总理一生严于律己,在小事小节上尽显伟大人格。他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前总是仔细检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连一张用过的纸都不会随意丢弃。这种对小事小节的严谨态度,源于他坚定的党性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反,一些党员干部因在小事上放松要求,逐渐走向堕落。有的接受一点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有的在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实则是党性滑坡的开始。长此以往,必然会丧失原则,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工作态度决定工作成效,而小事小节则是工作态度的直接反映。在日常工作中,每一项任务、每一个环节都可能看似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小事小节构成了工作的整体。
以基层工作为例,社区干部每天要处理大量的琐碎事务,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组织环境卫生整治,从为居民办理证件到宣传政策法规。这些工作虽然平凡,但却关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的和谐稳定。如果社区干部对这些小事不认真对待,敷衍了事,就会让居民失望,影响党群关系。相反,那些注重小事小节,用心为居民服务的干部,往往能赢得居民的信任和赞誉。他们通过解决一个个小问题,积累起群众的口碑,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样,在企业中,员工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就体现在对群众小事小节的关心和解决上。群众的事无小事,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在一些偏远山区,党员干部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积极争取资金修建道路;为了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四处奔波寻找水源、建设供水设施。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却饱含着党员干部对群众的深情厚谊。当群众遇到困难时,党员干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哪怕只是帮群众搬一次东西、解决一个生活小难题,都能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这种在小事小节上体现出来的为民情怀,能够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凝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员干部要时刻警惕小事小节上的问题,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在小事小节上锤炼作风。只有注重小事小节,才能筑牢党性修养的根基,端正工作态度,彰显为民情怀,以良好的作风形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