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此书相遇缘起于晓卿老师在圆桌派第二季的《点菜:会点菜,吃遍天》和《宵夜:有故事的夜,中国深夜食堂》两集里,窦文涛提到了他在看陈老师的这本书,里面的两个故事——一是在内蒙看过的颤巍巍白花花,全都是脂肪,却口感细滑、充满油脂香气的羊尾(《荤腥的妄念》);二是两个小情侣分手后,陈老师带姑娘去吃他们之前常吃的延吉冷面,姑娘睹物思人(《睹食物思人》),感觉十分有趣,便在蜗牛阅读上找来电子版。12月24号~25号,两夜一天,爱不释手!吃饭、走路都在看。今天凌晨看完此书,不禁感慨——”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这是读库老六的话,感觉用来形容遇到美食、好书都再合适不过了!)
的确,这本书严格意义上不算是什么经典的文学作品,也不是一本菜谱类型的工具书,但就是这些随笔,不仅有酒有肉,可以满足我这种吃货仅从文字中获得的“小高潮”,更有充满人情味的小故事和打哈哈、抖机灵的小幽默,真是有趣!
在吃这个方面,我同陈老师一样,是更偏爱市井烟火气的,形容食物的时候,有个更专业的词——镬气。不仅体现在食物本身,我虽然博爱,但总是更偏好川菜的火辣热腾,就连就餐环境,我也是更喜欢“接地气”的地方。因为在行研实习,去吃过几次星级酒店的“商务餐”,食材高级、做法精细、摆盘精致,高级的没话说。但是,总是吃不出来美食的“愉悦感”,当然,这也和吃饭时心情忐忑有很大关系......反倒是我们学校门口的妙婷,店面小、服务差、环境脏,其实倒也说不上来有多好吃,但就是那股热闹劲,就足以让我去年冬天光顾它五、六次。每每有朋友说约饭,问去哪,我都会说“不介意的话,去妙婷?”羊蝎子火锅、烤串,配上冰啤酒,这热火朝天的气氛才能烘托出好朋友聚餐最美好的记忆!(可能说到底,最真实的情况是,穷...)
再说到苍蝇馆子的服务,陈老师还有个理论——周瑜馆子黄盖客,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饭馆就有什么样的客人。“如果说翠清(北京的一家湘菜馆)是周瑜,我们就是黄盖。要求一个苍蝇馆子的服务态度,无疑会增加你享用菜品质量的风险。”的确,如果一家饭馆足够好吃,服务员大多是不太理人的。想起来前段时间去成都的时候,专程去小郡肝吃串串,第一天晚上8点多到,门庭若市,被告知还需等位1个多小时……无奈暂时先放弃,第二天中午又跑去,终于进入了。同行的小伙伴给我打预防针:“这里的服务员几乎都是大妈,不怎么理人,想要什么要自己拿”,当然,我完全不介意,只要好吃!果然,吃到脆爽弹牙的招牌小郡肝的时候,充分理解了这家巷弄深处、服务不好、装修一般、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店为什么吸引那么多成都人牺牲大把时间来等位,单就是那给味蕾带来的欢愉足以让你忽略除去食物本身之外其他所有的东西,耐心等待美味的挑逗!
除去故事、段子、“知识点”、小谈资之外,陈老师形容食物时的文字,也会让你由衷感慨:“这真的只有资深吃货才写得出来!”随便举个例子——“几乎所有食物的享用过程,都伴随着声响。人类的齿间可以通过感受的细微差异,区分脆、韧、酥、沙、绵、糯等口感或牙感。即便是脆,又区分蔬果类汁水丰盈的鲜脆、油脂烹炸食物的香脆、焗烤谷物类的焦脆、烘焙点心类的酥脆、炒制干果的生脆、渍制脱水蔬菜的柔脆......“天,单单就脆这个口感,陈老师可以细分至此,并如此准确的描述出来,《舌尖上的中国》的文案也是陈老师自己写的吧!
说到美食类书籍,我是真的很喜欢!乐趣一是可以看到一些菜谱,打算mark下来有机会自己尝试一把;二是看这些生活类的书籍,可以看到作者在食物方面体现出豁达生活态度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只能可怜兮兮的吃食堂的时候,从文字获得一些美食的欢愉,不是有那句话嘛,感官都是相通的!之前看过梁实秋的《人间至味是清欢》和蔡澜先生的作品,都非常喜欢。陈老师的这本《至味在人间》里面的文字同样幽默轻快,可读性非常强,一些故事也十分耐人咀嚼。另外看此书,让我重新种草了汪曾祺先生(还记得高邮的咸鸭蛋,从小学语文课本上初次相遇,让我“垂涎至今”)——“汪先生做人有士大夫的独立气质,写文章更能把中国文字调动到极致又不做作。最重要的,他只记述美食,不讲道理”。
有空了我要找汪先生的文章来看看!嘿嘿,突然发现,好像春节期间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