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萧红,依然是黑暗的年代,黑暗的故事。
有封建社会,有地主,农民们过着起早贪黑的生活,已是不易。
有日本人入侵,有革命军起义,受苦受难的还是农民,过不下去。
人生是为了什么,才有了这样凄凉的夜。
女人从出生就是被压迫的命运。女婴可以轻易地被父亲摔死,而没有任何内疚。长到十五六岁,却随时都会被隔壁老成推倒或是被日本人带去当“学生”。怀孕也面临日本鬼子的威胁——破开肚子去破“红枪会”。想离开村里,满怀期望的进城也像老舍写的城里的故事,谋生的渠道也就是做着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年老色衰的女人却是苦了一辈子的老女人,就和老马,老羊,老牛一样,等待自己的死期。
男人也是固有的愚昧,所有的起义军也不是爱国,国家在不在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日子过下去,要活下去。
他们不知道怎么爱国,爱国又有什么用处,只是他们没有饭吃啊!
却不想,又是成片成片的牺牲者。
死亡率逐渐上升,等不到男人回来的女人们带着孩子上吊自杀,已经没有活路了!
祖母带着孩子在挣扎,在荒凉的土地上拾麦穗,做干粮吃,却拾回满筐的嵩草,原来,农村的孩子们还不认识麦穗哩……
最后,谁也不知道故事的结局,这些农民们究竟会走向哪里,是否还有生存的空间呢?
看完这由如散文一般的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小故事,只觉得内心无比压抑。也同时为目前自己所处的年代而感到幸福,虽然这个社会依然会有女人在职场上不公平的待遇,但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做出选择,选择一所大学,选择一份职业,选择一个爱人。
人类总是在进步的!那些阴暗的年代,也不应该被遗忘,至少会让我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
小说中的时间线和场景的描写也是很有寓意的,一开始的五月节,地上挂满了麦子,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纸葫芦,孩子们在捕捉蝴蝶。再到文章结尾的五月节,冷冷清清的,地是荒地,闻不到麦香,天地里没有农民,村里空荡荡的,只有老人,老马,老牛,老羊。
虽然有些场景描写的太过累赘,仿佛一直在无病呻吟,故事的中心也不够突出,没有直指痛点,深入人心,故事的情节过于分散,读者看起来会比较吃力。但这个作品是萧红早期的作品,可能还不够成熟吧!
最后:人们忙着生,忙着死,在故事里的人物活着已失去了意义。而当下的我们,时代是充满希望的,生活在这样幸福的年代,每个人都要去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