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末了,又到了孩子写作的时候。
我:这周写什么作文呢?
YY:以“重庆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为话题。
我:老师为什么会布置一道这样的作文题呢?
YY:因为我们刚学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我:这就对了,老师是想让我们从所学的文章里去学习写作的经验方法。那么《济南的冬天》写出了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特点呢?
YY:响晴!
我:响晴?好独特的一个词!这是什么意思呢?
YY:就是“晴朗无云”的意思。文中还写了北平的冬天和伦敦的冬天的,北平的冬天刮大风,伦敦的冬天雾大,对比出济南的冬天是很舒适的。
我:哦,那“响晴”就是作者对济南的冬天最突出的特点的概括了。作者喜欢这“响晴”的济南的冬天吗?(喜欢!)那你想写重庆的哪个季节?(夏天。)你觉得重庆的夏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热!)喜欢吗?(不喜欢!)……
YY(试探地望着我):我真的不喜欢重庆的夏天。
我:不喜欢就不喜欢,这是不能强迫的,那就写不喜欢重庆的夏天。但要写出“不喜欢”的原因和感觉来。
YY:就是太热了,不舒服。
我:那我们一篇文章也不能就写两句话呀:“我不喜欢重庆的夏天,因为它太热了让人不舒服!”首先要梳理一下思路,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的。
YY:我觉得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吧,毕竟夏天是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也不是一下子就很热的。
我:这样去考虑就很好了。那也就是说,我们要把重庆的夏天分解成几个时间段来写,写出其特点,写出你的“不喜欢”。
YY:重庆的夏天来得特别快。
我:这来得快,是特点,怎样才能表现出你的“不喜欢”呢?我们怎样形容才能既突出“快”的特点,还能表现出你的“不喜欢”?如果 说“夏天很快就到来了”,也可用来表现如期而至,愿望达成,这样也就没有“不喜欢”的意思了。如果换成“美好的春天刚露出个影儿,夏天就猴急急地跑来,把春天赶跑了,让我不能饱赏春天的美景”,要注意为什么要说“美好的春天”——
YY:因为春天“美好”,而夏天把它赶跑了,才让人“不喜欢”。
我:说得很好。那么“让我不能饱赏春天的美景”,这句话中的“春天的美景”我们可以用“分解”的方法,将其写的具体而丰富。春天的美景有哪些呢?
YY:桃花,柳树等。
我:好,就用这种景物,把刚才那句话重新说一遍。
YY:让我不能饱赏桃花、柳树等春天的美景。
我:不错,我们再把这个句子“分解”一下,像乘法分配律一样的:让我不能饱赏桃花,不能饱赏新柳——为什么用“新柳”呢,因为“柳树”一词无法传递出“时间流逝”之意。除了赏景,春天里我们还有很多想要做的事,想好了,多写几个,自然而然也就构成排比句了,“夏天”让我不能做那么多喜欢的事,我对它的不喜欢也就自然而然表现出来了。
YY:让我不能愉快地放风筝,不能去菜园子里摘蒜苗……
我:摘蒜苗这一点选得很好,蒜苗是有季节性,到了夏天基本就老了,不可摘了。现在我们来看怎样突出其“热”。
YY:我觉得可以从闷热和火热两个方面来写。
我:这就对了。对“分解”有点感觉了。
YY:“起初,它只是觉得新奇,这里走走,那里瞧瞧,整个山城便也有了一丝热气。可渐渐地人们不乐意了。呵,它可听到了。它愤怒了!仗着重庆四面环山的地势,一气把山城变成了一个大蒸笼,让热气无处可逃,让人们无处可逃。”
我:写得不错。看看中间这句“可渐渐地人们不乐意了。呵,它可听到了”,它听到什么了呢?是人们“不乐意”的声音吧。哪些人的声音呢?要不要分解?调动自己的回忆,闷热的时候,哪些场合,哪些人,喜欢说哪样的话?
YY:“公交车上,抱在怀里的孩子也受不住了,‘哇哇’地哭个不止;买菜的大妈,一大早出门就不停地摇着扇子,逢人便说‘热死了!热死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渴盼着夏天到来地老人也不住地说:‘哎哟,这重庆的夏天哦,太热了!’狗,也热得不停地吐着舌头,喘着粗气。”
我:写了别人,那“我”呢?文章主要是写“我”不喜欢重庆的夏天。所以还得写“我”有什么感受和反应。
YY:我要上学,不能一直呆空调屋里,会热得很不舒服。
我:注意分解,在“上学”这件事上,哪些时候会让你热得不舒服?
YY:等车的时候,上体育课的时候,在琴行弹琴的时候……
我:那就写这三种情形,并且写出这种“闷热”有多不舒服。
YY:“等车的时候,只那么一站,就感觉浑身裹满了蜘蛛网,黏黏糊糊的(黏黏糊糊可以不要,有时候,表达不要太满,说一半留一半或许更好);上体育课的时候,衣服裤子像抹了胶水一样,让我伸展不得;可老师的哨声不断响起,我又气又急;弹琴的时候,每一个毛孔都被堵死了,有一种想要砸琴的冲动。”
我:“闷热”写得不错。那“火热”呢?
YY:“你以为这就是重庆夏天的全部吗?不,这只是个序曲。待到七八月份,它变出了无数的火球,仿佛要让整个山城化为灰烬。树,无论是哪里的树,公园的,小区的;路旁的,山上的,水边的,叶子全都打卷了。竹林,一大片一大片地干枯,遇上火星子就能肆意地燃烧起来。视线仿佛陷入了火海之中,望出去,树在跳跃,草在跳跃,人影在跳跃,趴在地上的狗在跳跃,就连钢筋水泥筑成的楼房也在跳跃。这时候,重庆就像一口架在火上的油锅,重庆人民就像蚂蚁一样四处逃窜,去贵州,去云南,去利川,去黄水,甚至宁可去海南。我是不会逃得,但我也是不会出门的。——因为我怕像网上流传的那样:一不小心摔倒了,就会有人往你身上撒盐,撒味精,撒孜然,撒花椒粉。”
我:今天主要是学习用“分解”的方法来把“概念化”的陈述变成具体、形象而生动的描写。总结起来,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加以分解。但一篇完整的文章还要注意章法,比如开头结尾的照应、中间的过渡等。
YY:【开头】我生在重庆,长在重庆;可重庆的夏天,我不喜欢。
【结尾】唉!这重庆的夏天,我实在是不喜欢。也许,有一天去了异乡的我,才会怀念这“生于斯,长于斯”的重庆的夏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