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给自己的定位是:王官之学最重要的传承者。(而不是一个原创性的思想家。)
2、在古代世界,思想家的地位原本并不很高,最多只能算“子”。
韩非子、孟子是思想家。
3、常见的误解:,孔子是“诸子百家”的一员。——“百家争鸣”主要发生在孟子的时代。(孟子比孔子晚了一百多年。)
4、孔子毕生的致力与志向,都是复兴伟大的周礼,而不是宣扬作为一种思想学说的“仁”。——因为,周公是孔子的头号偶像。
5、“礼”的精神内核就是“仁”。
就如同“打土豪,分田地”的理论支持是“土豪是坏人”。
6、“仁”为什么终于胜过了“礼”?
道理也不难理解。因为社会变大了,宗法封建制瓦解掉了,这就意味着周礼的生存土壤不复存在了。儒学独尊之后,人们就算真心诚意地想要用儒家学说治理国家,但理论和现实也真的合不上拍了,“外儒内法”是历史之必然,这是我在前几周里反复讲过的。于是务实的“礼”就会在尴尬的处境中屡屡变身,务虚的“仁”渐渐大行其道。
(白话理解:“打土豪,分田地”只能发生在那个特定年代,但其精神内核“为富不仁、无商不奸”等等,却可以在任何时代通用。)
7、one tip:“仁者,爱人”,这个“爱”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博爱,而是所谓“等差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