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素材库

今天尝试用了几种记录素材app,目前印象笔记在国外用iPad一直没有登录成功。很期待它的一键复制粘贴功能,毕竟微博收藏夹积累的东西太多了,但是真正去翻的时候并不多。

石墨和简书感觉是同类型编辑软件,正在试用。

备忘录我最近才体会到它的的方便之处,手机端一般是制作清单和机场旅行记录时使用。因为最近开始用zoom开会和上课,发现用来作为发言稿的提示版,或者记录听到的重要信息都非常好用。

除此以外,我还会把一些重要或者需经常转发的信息放到微信文件传输助手中,或者和朋友建立一个微信群作为资源库,专门用来分享而不额外聊天,也会非常方便积累。

下一步打算寻找最利于信息查阅和整理的方式,在电脑上建立文件夹分类然后整理后上传云文档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积累的一些灵感或者心得:

1.平时喜欢看生活和学习类的vlog。因为居家隔离,对这类素材也就关注的更多。我会比较注意喜爱场景的共通性:比如背景音乐、各种物体摩擦撞击发出的声音、画面撷取角度和色调等等,这样在描写环境气氛时,脑海里会自动浮现出一些有助于气氛烘托的画面。

如喜爱的vlog博主大发发,生活画面精致中带着质朴。她日常喜欢做菜和绘制手帐,可爱又有个性。比较带给我灵感的场景就是她制作菜肴和吃东西的声音,如果偶尔有翻车,补救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通过对这个人物的了解,所以她的很多文字就能够产生共鸣。比如她微博置顶的一句:最想要达到的状态是“她本职做着A,却在BCDE⋯都有建树” :) ​​​,是我在趁早学院课上为自己设计葬礼时,首先想到的文字,也成为了我的墓志铭和努力的方向。

2.我会也会在通过阅读后,和作者本人进行接触来重新思考作者与书的关系,以及揣摩作者在书中有关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和叙述。

比如看过潇洒姐的三本书之后,我也参加了两次活动。发现了一个比较立体的潇洒姐,而不只是通过文字来认识她。之后我对自己的风格和写作风格又有了重新的定位,生活方式也是一样。

3.身在国外的小伙伴们可能会有所体会,在特殊时期,可能由于周遭的环境、以及当地人民态度的某些变化会让你对生活细节的捕捉更加敏锐,情绪也会更加放大。我会在每一次感受到文化碰撞的时候随手记录自己第一时间的情感。一段时间以后可能无法回忆出具体细节,但是依然能体会到当时的心情。现在开始我会追录人物对白以及环境的记述,这样写故事时人物才会更加真实,事物也会更加丰盈。

这是最近可能会带来灵感和记述灵感的几种方式。

希望大量的阅读会带来深入思考的能力,早日与作者们的灵魂相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