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起宏图,万里援疆情意长。第十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援疆事业注入了澎湃动力。回望援疆征程,一批批干部人才远离故土,在天山脚下、大漠戈壁,俯身耕耘解民忧,迎难而上破瓶颈,接力传承谋长远,用赤诚与担当书写了感人至深的奋斗篇章。站在新起点,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深学细悟这份赤子之心和非凡勇气,更须将感悟化为行动自觉,为绘就天山南北繁荣发展、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贡献智慧和力量。
对标为民初心,汲取服务群众的“实干劲”。“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援疆干部的实干,体现在把新疆各族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从深入牧区解决牧民定居点饮水难题,到奔波协调改善偏远乡村交通条件;从在戈壁滩上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助农增收,到牵线搭桥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他们用一趟趟深入基层的调研协调、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实事办理,践行着“把心交给边疆、把事干到实处”的承诺。广大党员干部要对标这份“为民初心”,像援疆干部那样拿出实干劲头。推动资源力量向基层下沉、向民生聚焦,助力教育援疆提质增效、医疗援疆深化拓展、就业援疆精准发力,把踩进泥土的脚印压得更实、走得更深。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实践中,主动撕掉“旁观者”标签,升温“贴心人”情谊,让新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真正筑牢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民心基石。
感悟攻坚决心,汲取破难前行的“拼搏劲”。“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新疆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发展阶段的挑战。援疆干部们初到之时,无不经历着环境、气候、文化等多重考验。面对各种不适应和压力,他们没有退缩,而是扑下身子,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村落。他们顶着风沙严寒推广设施农业,帮助农民增产;他们克服技术壁垒,手把手指导引进新品种、新工艺;他们想方设法开拓市场,为当地特色产品搭建销售平台;他们深挖文化资源,推动非遗传承与旅游融合,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广大党员干部当用心感悟这份扎根一线、迎难而上的韧劲和智慧,学习他们面对复杂局面和艰巨任务时,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胆识。聚焦产业协作、市场互通等关键领域,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只有传承这份攻坚克难的锐气,才能真正让新疆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让奋斗的步伐越走越铿锵、越走越有力,将援疆的“路线图” 一步步转化为边疆发展的“实景画”。
接力传承恒心,汲取久久为功的“坚守劲”。“来新疆为什么?在新疆干什么?离开时留下什么?”这是援疆干部们的初心之问,他们用行动作出了响亮回答。从“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到组织青少年交流活动开拓视野,再到推动各类人才培训和文化交流项目落地,他们将智慧和汗水化作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力量,照亮边疆发展的未来。广大党员干部当主动接力传承这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既要接续奋斗,巩固发展好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更要立足本职岗位,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奋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援疆答卷,让这份情谊与事业的光热持续传递,不断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