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兵(李书海)
国庆期间,我回到老家。在村东地里,看到玉米已经收完了,很多大型拖拉机在田间奔跑着。
一位邻居大叔对我说,这会儿种地可省事了,几亩玉米,只要机子一到,一会儿就把棒子掰完了,还管给你送到家。如果急着种(麦子),马上就有切杆机粉碎秸秆还田,还有旋耕犁等着旋地,播种机也很多,一晌时间就能把几亩小麦种完。
听着大叔的述说,我脑海中的画面已经回到三十多年前的时光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到各家各户。1983年底,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县供销社工作。工作之余,还要帮家里种地。那时侯种地是非常苦累的。就说收秋种麦吧,玉米成熟后,要用小撅头一棵一棵地刨下来(每亩4000多棵),然后再一棵一棵地剥棒子,剥下的棒子用排子车拉回家。 剩下的玉米秸秆也要拉回家,晾晒干后当柴烧。这是腾地,下边的活还多呢。腾完地就洇地(浇水造墒),等5、6天地皮干了,就开始犁地。犁地可不像现在用拖拉机犁,是把牲口(骡马牛)套上独铧犁犁地,那是原始的耕作方法,一晌耕不了二亩地。地耕完了,换上牲口拉着耙,把地耙一两遍。犁过的地坑洼不平,还要人工用铁耙子搂地,把地搂平。如果犁地时地还湿,犁出的地就有很多大泥条,搂起来就更费力气了,还搂不平,给下一道工序——耩地,带来了难度。耩地,也全是人工活。原始的木制两条(或三条)腿耧,一人驾辕,一人摇耧,4、5个人在两边栓上绳子拉,一天最多能耩3、4亩地。这样下来,种几亩麦子最少也要10来天时间。
上边说的是收秋犁地种麦的过程。而像我家既没有强壮的劳力,又没有骡马牲口和犁耙的户,耕作起来就更难了。
有一年秋天,我家把玉米收完了,洇好了地,眼看着快能犁了,天却下起了雨,淅淅沥沥下了两三天,等到能犁时,却找不到犁卖活的人给犁。又等了两三天,时节已到了霜降。农谚讲:“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应时”。种麦到寒露就迟了,而现在又晚了一个节气,真是急死人了。无奈,只好给犁地的人求情了,好说歹说总算人家答应挤点时间先给犁。第二天早起,天还没亮,我们就把肥料(碳酸氢铵,也叫气肥)拉到地里,等着犁地的人来。
还好,没等多长时间犁地的就来了。开犁了,犁地的人在前边一手扶着犁把,一手抡着鞭子吆喝牲口。我在后边撵着,一手端着盛满气肥的盆子,一手顺着犁过的垄沟撒肥料。前边犁走得快,我也要撒的快,这样深一脚浅一脚趔趔趄趄地跟着耕地的犁来往折返。俗话说,节气不饶人。霜降,霜降,早起的地上已有了一层白茫茫的霜雪。撒肥料的手,一会儿就冻得生疼,但又不能停下来,只好忍着撒下去。
麦子种的晚了,麦苗就生长的差,可想而知,来年的收成肯定不会好,但过程却是一样的。
逄官营村有一个亲戚,我们叫他三哥。他家喂着一头膘肥体壮的大红马,可以独犁独耙。在后来的几年里,每到秋天种麦时,他都套着车拉着犁来给我们犁地,才使我们免除了秋种的苦恼。
后来,村里有了手扶拖拉机和小拖拉机犁地,人们才算减轻了一点劳动强度。
再后来,小拖拉机换成了大拖拉机,旋耕犁替代了小犁铧。腾清地后不用先洇地了,直接就可以旋地,而且旋出的地不用铁耙子搂,还又暄又平。但收玉米还是人工活。1998年各农机科研部门都在研究玉米收获机。我们县供销社所属的小寨棉花加工厂在“项目兴社”的背景下,也聘请某研究所研究人员搞起了玉米收获机的研制,虽然最终没有研制成功,也足以说明了人们对机收玉米的向往。
大型玉米收割机、秸秆粉碎机、小麦播种机的普遍作业,也是近几年的事。农村有了这“三机”,就再也不怕秋收秋种的苦和累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不过老人也不再为收庄稼、播种小麦发愁了。玉米收割机收了玉米棒子,在地头就有人收购,有一部分人收后直接就卖了。然后,再找机子切杆、旋耕、播种,半天时间,就完成了三十多年前需要十多天才能完成的活计。难怪村里还有60、70岁的老人,还不服老地种着好几亩地,也不觉着难。
2018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