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晴
今天是假期最后一天,是一个终结,也是一个新起点。
儿子今天挂好吊瓶,检查血常规指标一切正常,我也长长地舒了口气,今天来的担心焦虑这一刻放下了。
在医院两次和儿子争锋相对,也是一次机会,让我有机会把学会的教给孩子-------
第一次是排队等医生开吊水的单子,儿子之前自己排队挂号付费,有些不爽。看到他过来,我就让他自己排队在就诊医生门口,这下更不爽了,“为啥你不排队?”儿子非常不情愿,然后开始数落一番,意思就是他一个人又是预检又是挂号。我懒得解释,看着他一脸觉得我过分的样子。我忍不住了,也发飙:“没有人一定要帮你排队,也没有人理所当然为你付出,你终将长大,学会自己面对……”
旁边的一位先生看着我,若在以前,我一定会先忍着,那一刻我觉察到自己念头,告诉自己我不在乎你怎么看,对我而言,这样的发生是难得的教育机会。
等上半小时问诊,等上半小时挂上吊瓶,整个输液室人满为患,每个过道都加了位置,我也纳闷:咋那么多病人,当我进出抢救通道时,也诧异怎么每次进出看到不同的急救病人。陪护时看着《僧侣与哲学家》,想想这些正遭受病痛的患者过去种下的是什么因,才得以这样的果报?
等待的时间跟儿子聊到思维模式,就关于延误两天吊水是谁的责任这一话题谈到“为一切承担责任。”因此有了以下对话----
“妈妈告诉过你不选择吊水原因?”
“有。”
“说来听听。”
“担心抗生素对我身体不好。”
“那你当时听到我这么讲,你脑子里有过思考判断?”
“有”
“那也就是你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的选择,对吗?”
“是”
“既然这样,就要为自己选择承担责任,为自己做出的思考判断付一切责任。”
“那之前就是你说的,你不就是想让我承担责任?怕爷爷说你?”
“爷爷说啥我接受,我选择不让你吊水我会负责。今日谈论不是我要推卸责任,只是帮助你看到你的思维模式。”
跟儿子这样的对话中,我也看到自己面对爸爸质问时支支吾吾或是没有直接回答的背后,还是害怕爸爸的批评指责。这样的魔咒还要多少次回眸才能解除!
看到一次就少一次:晚上关于另一件事,我选择了直面爸爸,没有硝烟,没有情绪波澜,只是直接说明了自己的用意。
临睡前摸着儿子的头问他,今天妈妈教给你的这份礼物:为自己的事付起责任。
儿子说:“懂了。”
不论如何,还是继续看到问题直面它,直到教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