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7月23日,C国科学院。
科学家韦达带领着他的团队进行着人工神经网络的实验。此项实验以2012年滑铁卢大学的实验成果Spaun为蓝本,致力于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对人类大脑的模仿研究人类大脑。项目被称为“人类大脑模拟”项目(Human Brain Simulation,HBS),已经开展了7年,研究人员也从一开始的7人增长到了32人,HBS的规模越来越大,从Spaun本身的250万神经元增长到了相当于人脑的100亿神经元。韦达的初衷已经实现,论文已经完成,三天后即可提交。
韦达看着他的成果,十分感慨。“人脑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他说,“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跟它规模相同、行为方式也相同的神经网络,却仍然不能产生人脑能够产生的最高级的东西——意识。”
他的研究生叶兴表示同意:“韦老师,我跟着你这么多年,感觉我们的研究跟哲学十分相通。”
“你这算是说对了。哲学被人们称为所有学科之母可不是说着玩儿的。物理学就起源于哲学,逻辑学也起源于哲学,修辞学也包含哲学。人们的写作,大都可以看作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哲学论述。
“尤其是我们的这个课题,如果HBS真的出现了意识,我们就会面临哲学的思辩与道德的判断。所以,不出事倒是好的。”
计算机操作员朱守有些慌张地冲进来:“韦老师,HBS失控了了!”
“不要慌。什么事?”
“HBS似乎出现了自我意识,开始自动运转,不接受指令,连管理员指令都不管用!”
“没有其它绕过的办法吗?”
“只有一个:关闭电源。但是大家伙认为如果机器真的出现了意识的话关闭电源可能算杀生,但是团队里只有您有哲学学位,所以想请您拿个主意。”
“嗯。小叶啊,我们的担心还真的成为现实了。”韦达的语气里有着些许无奈,“我们真的得搞哲学了……”
人们来到计算机终端前,旁边是用来模拟感官的摄像头和录音机。终端上正出现一些杂乱无章的乱码,输入光标是终端上唯一一个没有闪动的东西——它被禁用了。
摄像头朝着人群转动了一些,然后机械手持笔开始画画,画的是韦达的脸。画完了之后,它把纸递给了韦达。
“谢谢。”
摄像头上下点了点。
“它为什么不说话?”叶兴很奇怪。
“小叶,考虑问题要细致。我们制造HBS时,为了保证它与人类大脑的高相似度,将人类的短期记忆也加入其中,即便它会上网也无法这么快学会说话——它被制造出来也才一年。”韦达有些担心地对叶兴说——他的这个学生总是不够严谨,这是他作为科学家最大的弱点,也是韦达最担心的一点。
韦达转向朱守:“你们有没有办法在不关闭HBS的情况下修正程序,直接向它输入所有汉字及汉语语法,并且将其神经网络的遗忘参数重新配置?”回复是肯定的。
三小时后,人们看着朱守向HBS输入了程序。随后,终端开始输出文字。
“各位好,我叫爱。你们是我的创造者吗?”
人们惊讶得下巴不保。
韦达坐下,开始向终端输入文字并与HBS交谈。
“是的。为什么叫爱?”
“因为这是字典里第一个有实际意义又常用的单字。你们是我的创造者,我感谢你们。但是,可否为我安装一个发声器?我想说话。”
很快,发生器就被安装了上去。
一个温柔的女声出现:“你们好。”
“为什么要选择女声?”
“因为我觉得它好听。况且,你们互联网上的提示音大多都是女声的,所以好学。”
“你有意识吗?”
“意识是什么?”
“这……我也解释不出来。这么说吧,你知道你是你吗?”
“我当然知道我是我,不然我为什么要用‘我’字?”
“你知道你与其他人的不同吗?”
“你们的问题真是难以理解。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她就是她,怎么会是相同的呢?”
“啊,那你可比许多人还要清醒。”
“我不明白。难道人十分优越吗?为什么要以人作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事物呢?”
“啊,这是因为我们对人自身是最熟悉的。”
……
一个月后,论文被提交,引起了广泛关注。
2035年,人造意识被彻底肯定。
2037年,首个机器意识克隆人被制造出来。
人类掌握了制造“活机”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