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宝妈都比较害怕带宝宝去打预防针,或者是抽血,扎手指和保健等,因为大多数宝宝都很抗拒,不配合。特别是打过多次预防针的孩子,已经对打针这件事情产生了阴影,同时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看法。
每个宝宝的心灵从一开始就犹如一张白纸,对什么打针,抽血,甚至轻微的刺激疼痛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甚至好奇地想亲身尝试和探索。
说回宝宝打预防针这件事,记得有一次带大宝去打预防针,在排队等叫号的时候,我就告诉她打预防针就和被蚊子咬差不多(宝宝通常都不害怕小生物),痒痒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蚊子是怎么咬手臂的,好不好?大宝高兴地点点头。
在针头插进手臂的时候,宝宝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两眼定定地看着我,看得出来她是在问我这是什么感觉,这时我脸带微笑地告诉她,这种就是蚊子咬的感觉,是不是痒痒的?大宝继续把好奇的目光投向扎针的部位。
结果是这次打针大宝不但没有哭,反而还好奇地和我讲被“蚊子咬”的感觉,眼睛都不眨一下地看完打针的全过程。
这次经历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从一开始,对打针是没有负面的看法的,相反,从另一个方向去引导,至少不会令他抗拒打针,甚至他会“喜欢”上打针这件能与小蚊子互动的事情。
可惜许多父母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在宝宝打针的时候就已经提前告诉他(通常是紧张的语气),比如说不用怕哦,打针不痛的,很快就过去了,这时的结果往往是宝宝大哭大闹,从此就更加害怕打针了。
因为这种引导方式其实就是在暗示宝宝,告诉他打针有可能会痛,宝宝在打针的时候就会特别留意那种感觉,反而在潜意识里强化了疼痛感。
其实无论是打预防针,还是扎手指,抽血保健,对于这类体验,宝宝从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喜恶,他们暂时还不具备这种分辨能力,对外界感觉的第一印象,更多时候来自于父母的引导,如果我们的脸色很难看,眼神躲避,或者紧张害怕,这种感觉就会先入为主,影响宝宝的最终反应。
这就有点像宝宝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摔跤在所难免,第一次摔跤,宝宝会先观察父母的态度,是惊讶,担心,慌张,恐惧?还是无所谓,或者是笑哈哈的只是觉得好玩,之后宝宝就会作出相应的心理反射。
如果父母的反应是紧张,慌慌忙忙地跑过去扶起他,那下次宝宝摔跤就会停在那里等父母抱起来,否则就哭闹不停。
如果父母是在旁边鼓励宝宝自己站起来,并告诉他没有关系,下次会做得更好,这样宝宝很快就会独立起来,不会把摔跤当成一回事。
因此在宝宝对这个世界认识的过程中,父母的正确引导十分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宝宝未来的性格与人格的独立。
同样的经验放在宝宝学骑单车这件事上,各位宝妈又是如何引导宝宝的呢?欢迎一起来分享下吧。